伊斯蘭教齋戒月(Ramadan)於今天(5日)進入最後一天,全球穆斯林將歡慶「開齋日」,結束長達1 個月的禁食苦行生活。雖然齋戒月被視為穆斯林一年來最神聖的月份,但今年的齋戒月卻是血流遍野,因為激進組織「伊斯蘭國」(Islamic State,IS)已發起至少8起攻擊行動,造成逾300人慘死。 先是6月12日,美國奧蘭多同志夜店遭到槍擊,造成49死;接著6月28日土耳其阿塔圖克機場發生爆炸,導致至少45人喪命;隨後7月1日孟加拉達卡的咖啡廳遭武裝份子闖入,20人被殺害;短短一天後伊拉克首都的巴格達鬧區又發生汽車炸彈襲擊,造成至少213人慘死,發動這些恐攻的攻擊者均為IS追隨者。 事實上,在齋戒月開始前,IS發言人阿德納尼(Abu Muhammad al-Adnani)便向全球支持者喊話:「準備好!把這個月成為全球異教徒的災難月,尤其是身在歐洲和美國的戰士們!」據信,在佛州奧蘭多發動攻擊的馬丁(Omar Mateen)就是受到此號召,犯下孤狼式攻擊行動,奪走49條人命。恐怖組織「基地」(Al-Qaeda)在敘利亞的分支「努斯拉陣線」(al-Nusra Front)也形容,齋戒月是「征服之月」。 對大部分穆斯林來說,齋戒月代表著克制和反省。信徒在日出後直至日落前不得進食、飲水及發生性關係,並相信真主在此段期間特別憐憫世人。清真寺擠滿了比以往還多的信徒,祈求上主寬恕及祝福。不過也有另一派激進人士認為,齋戒月也是象徵征服與掠奪的「聖戰月」,相信這是進行聖戰、事半功倍殲滅敵對文明的好機會,因此發動的攻擊比平常更多。 根據伊斯蘭教歷史,先知穆罕默德在西元624年3月發動的首場侵略戰爭、笆都爾戰役(Battle of Badr)就是在齋戒月期間。6年後,穆罕默德同樣在齋戒月期間攻佔麥加。因此激進份子認為聖戰本身不只是軍事化行動,更是一種宗教儀式,是「在阿拉的道路上」作戰,在齋戒月的「神聖」行動,不僅代表對信仰忠誠,也會獲得更多回報。 在1980年代帶領阿拉伯戰士在阿富汗作戰,而被視為「現代聖戰教父」的阿扎姆(Abdullah Azzam)曾表示:「(發動)聖戰是表達虔誠信仰的最佳方式,穆斯林可因此進入天堂的最高層」、「放棄聖戰和不遵守禁食及祈禱規定一樣嚴重」。 雖然多數穆斯林都認為這完全違反教義,齋戒月應該要透過禁食、禱告來升華心靈,並拜訪親友。但在這些激進份子的心中,如果齋戒月期間可鼓勵大家多祈禱、多捐獻,為何不能鼓勵大家多流血?而這也是為何「伊斯蘭國」及穆斯林激進組織要求追隨者在這個月發動聖戰的主要原因。 資料來源:2016.7.6蘋果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