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在日治後期、喧騰國際的霧社事件,至今已八十年;隨著更多材料的出土,讓霧社事件的解讀呈現多元面貌。位在臺南市的文建會所屬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於該館研習中心推出「聞眾之聲─霧社事件八十周年」特展,從多元觀點探討這樁日治時期最後一次大規模的武力抗爭事件。這項特展明年初結束後,將移往埔里、台北、台東巡迴展出。

八十年前,賽德克族馬赫坡社頭目莫那魯道率領部分族人發動出草,衝入霧社運動會場,有一百三十四名日本人被殺,經日本調集大軍以飛機、大砲轟炸並施放毒氣,除少數婦孺投降外,原住民共有六百四十四人死亡,其中投繯自殺不願投降者二百九十六人。

以往國中小課本敘述的霧社事件文字並不多,只提到賽德克人為了反抗日本殖民,一九三○年十月廿七日發起武裝抗暴,結果遭到日本軍警強力鎮壓。但是,相關的深入研究發現,事件的原因與經過其實頗為曲折複雜,所以臺史博為這項特展定名為「聞眾之聲」(Listen for Voices),以呈現所有的聲音與多元的觀點;事實上,展場上也播映訪談各方人士的影片,記錄了所有受訪者的說法。臺史博館長呂理政指出,霧社事件的發生,隱含著近代臺灣原住民面對外來強勢文化干預,部落世代價值觀遭受扭曲的反動;這事件有積極的社會意義,提醒我們對不同族群與立場應有的尊重與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