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教育法上路一年多,環保署委託世新大學知識經濟發展研究所,展開一項大規模的環境素養調查,結果揭曉,無論是成人或學生,環境知識和環境態度的表現,都比實際行為來的好,也就是「知道的人多、執行的人少」;特別的是,大學生的環境知識分數,落後小學生許多。
這項環境素養調查,分為環境知識、環境態度、環境行為三大面向,施測對象包括公職部門人員、高中職以下老師,以及國小到大專校院的學生,計畫共同主持人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副教授劉湘瑤指出,學生的環境知識分數比成人高,但都在70分以上;環境態度的表現,成人比學生更正向,兩邊分數在79分以上,倒是環境行為的展現都有待改善,都只有68.2分。
環保署副署長葉欣誠表示,從結果進一步分析各級學校學生的環境素養,小學生在三大面向的表現,都比大學生來的好,尤其是許多關於環境知識的問題,都出現「長愈大、答錯率愈高」的趨勢,大專生的環境知識平均分數僅僅60.4分。
研究團隊建議各大專校院或高中職,和環境生態保育機構策略聯盟,培訓多元領域的環境教育學生志工;大學也可規定新生必修環境教育課程,或參加環境教育實習,培養學生對環境的正向態度和責任感。在成人部分,學校可鼓勵老師針對環境議題帶領學生進行行動研究;公部門則以跨組織學習模式,觀摩不同業務部門設計的環境教育活動,激發公部門創新的能量。
(資料來源:2013/02/20 國立教育廣播電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