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2014.12.5自由時報
馬英九總統昨晚出席由中華人權協會舉辦的「2014年人權之夜」活動,他在致詞時表示,說老實話,討論人權議題相對來說對政府有點不利,類似在批評政府,而且「侵犯人權最多的就是政府」,但政府願意主動被監督、主動接受監督,過去還主動邀請國外人權專家來台監督,這在國際間很不容易,也受到肯定。
他並指出,中華民國在國際上要扮演和平締造者、人道援助提供者、文化交流推動者、新科技與商機創造者、中華文化領航者等五種角色,他身為總統,要讓全世界從這五個角度來看台灣。
馬英九表示,當年聯合國擬訂公民與政治權利公約、經濟與社會文化國際公約,由於中華民國失去在聯合國的代表權,一直沒有機會批准,他在台北市長任內出席行政院院會時,當時前行政院長張俊雄希望能將這兩個公約送請總統批准後,再送交聯合國存放,令他相當敬佩,當時他也大力支持,但立法院有一些人反對,擔心兩公約第一條規定「人民自決」,可能會造成政治上的困擾,但他認為,「人民自決」是基本人權,並不代表就是主張「分離主義」,而且聯合國歷史上引用這一條文而主張獨立的情況很少,且少有成功例子。
馬英九進一步指出,民國97年自己當選總統後,當年12月10日國際人權日他就宣布要將兩公約送立法院通過,然後自己再批准送交聯合國存放,雖然他了解一定會被聯合國退回,但沒有關係,因為立法院已經通過兩公約施行法,變成國內法。
他說,中華民國原本不受公約約束,也無法成為遞約國,卻還費如此大的努力要參加,讓外國人非常感動,總統府人權諮詢委員會還完成人權報告送給各國,並主動邀請十個國家的人權專家來台審查,沒想到還創造新例子,以往聯合國都在總部所在地的紐約審查,此後聯合國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岐視公約、兒童權利公約,也都轉換成為國內施行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