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23歲女大生公車上遭集體性侵致死案,發生月餘,引發舉國憤怒。究其原因,有人說是該案惡行重大,也有人認定是因為受害者具有某種代表性,然而更值得關注的是,隨著國家與經濟發展,整個印度社會從下到上正在醞釀一場人權的革命,要讓外界注意到受害婦女的聲音。
發生在上月16日晚上的印度新德里公車性侵案,化名Amanat的受害女子是一名物體治療系醫學生,與男伴看完電影《少年PI》之後回家,不幸誤上賊車。不但同行男友被打昏,這位女孩更遭受到嚴重的性侵害,並且在入院急救多天後不治身亡。
事發後舉國關注,高層放下手邊議程在議會探討性侵處理和防治,民眾周末自發上街遊行表達憤怒,全國各地更不斷地將類似案件曝光,使性犯罪、女權等議題成為印度、甚至國際社會公眾領域當前最關注的話題之一。
事實上,在印度性犯罪和女權一直是人權關懷最核心的議題。聯合國人權組織曾說,性侵在印度是「全國性的問題」。而長期根植於自身文化的各種因素導致女權低下,也說明了為何女性的身體和尊嚴會輕易遭受主流價值觀漠視和踐踏。
日前一位在《紐約時報》設有專欄的印度女作家法萊蘿就公開在報上指出,新德里有如「性侵之都」,強暴事件每天都發生在這城市的某些黑暗角落。在街上,女性必須學會各種保護自己的方式,包括避免與路人眼神接觸、加快行走步伐、選擇保守穿著、入夜足不出戶、自備防身器材或學習防身術等。
然而,這只是一部分的事實,因為在鄉下、尤其是印度北部,女性所遭受的歧視和虐待更為嚴重,甚至超出了性侵的範疇。聯合國曾針對全世界187個國家做出評比,綜合女性得到的教育機會,以及職場、政治、醫療等各種社會資源,印度是第134名,還落後於為世人公認的傳統父權社會如中國、伊拉克、沙烏地阿拉伯。
擁有約12億5千萬人口的印度,傳統上一直是一個農業經濟的社會;而即使在工業化時期,強壯的男性也被視為能帶來較多貢獻的勞動力。許多家庭不喜歡生女孩子,傳統上更有一條不成文的「嫁妝規範」,迫使要嫁女兒的娘家需付上大量的陪嫁財貨(視夫家的地位顯赫程度,有些嫁妝要求高達100萬美金)。付不出體面的嫁妝,則新娘到了夫家將備受羞辱、虐待,甚至被活活燒死。燒新娘的案例在印度每年多達2000-8000起。
儘管政府在1961禁止嫁妝法,希望遏止歪風,然而連公務員中遵守這項法規的都不到10%。沉重的嫁妝負擔,加上各種不利於女性的社會結構和資源方式,使許多傳統家庭視女兒為「賠錢貨」。婦女懷孕時超音波性別檢測後,將女嬰人工流產的事件,在印度各省鄉下極為猖獗。近年人口統計指出,全印度10歲以下的男女嬰比例差距高達14%,全國比例則為8%。可見有極多無辜女嬰死於母腹!
受教權的不平等,也導致女性在社會上一直是弱勢,無法為自己發聲、得不到男性的尊重。在公車等公眾運輸上,登徒子任意以肢體或言語騷擾身邊婦女也成為風氣,甚至連主流文化都在推波助瀾。
一直以來,印度媒體喜歡用一個詞彙「夏娃挑逗」(Eve-teasing)來雅稱「性騷擾」的犯行。典故是來自《聖經》創世紀中的女子夏娃以誘惑的方式讓亞當吃下禁果,意在暗指女性遭受性騷擾有自身散發性魅力咎由自取的成分。
印度的影視作品也非常喜歡以寶萊塢歌舞或其他形式呈現一種男性征服橋段。歌舞中男性以各種暗示性動作接觸女性,而這些接觸卻為當中的女性所「喜悅」,並在歌曲結束時芳心暗許或投入男性的懷抱中。這些流行文化無疑影響了許多印度少男少女,鼓吹了一種病態的男性「英雄主義」,讓男性更「勇於」對女性伸鹹豬手和「撞臀」(印度慣有的性騷擾方式之一)。
這些問題,現在終於一一都被攤在陽光下檢視。發生在近年的一件件轟動全國的性侵害案爆出,佔據了印度電視台和平面媒體的主要時段和版面。表面上,這和逐年攀高的報案數量都顯示著性侵有日漸猖獗的趨勢;但事實上,這更顯示著受害婦女終於勇於站出來,知道主流輿論和有關單位會成為她們的奧援。
在這股強烈的風潮之下,印度人有理由相信,印度這塊土地並非「注定」要成為女人的地獄。人們更有理由拒絕因果業力(Karma)輪迴和種姓制度(caste)之說,讓結構性的罪惡和暴力,不再繼續扭曲為神明的降災報應或個人的宿命。
隨著經濟發展和民主進程的學習,這一個世代的印度人也正在面對自己宗教和文化中的積習,為社會追求更高的公義,和真善美的價值。儘管現在她看似處在劇痛和撕裂中,但那也像傷口在有機會癒合前,必經的刨刮和消毒過程。
(資料來源:2013/01/21 醒報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