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稿】人權指標出爐 中華人權協會邀三黨代表談國會改革

12月11、16日中華人權協會分批公佈「2015臺灣人權指標」調查結果,2015年總體人權評價,民意調查給予5.26分,專家給予5.88分(總分為10分),計畫執行人劉佩怡教授認為調查結果反應現行民眾對於政府未有高度信心。

12月11日公佈《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的政治與司法指標,今年專家在這兩項指標總分皆給予中等傾向進步的評價;但民眾卻有信心不足的傾向。超過5成民眾給予司法人權予負面評價,政治人權雖好,但亦有3成3負評,顯示民眾還需要政府更多的實質作為來增加信心。針對民眾對現況失望與不滿,11日中華人權協會邀請到三黨總統候選人陣營代表親民黨發言人李鴻鈞、國民黨發言人徐巧芯、民進黨不分區立委提名人顧立雄律師,分別就其人權政策與規劃進行闡釋,讓民眾檢視三陣營將如何推動保障人權及國會改革工作。

司法人權: 人民普遍不滿司法機關表現

今年度的民意調查有54.1%民眾給予負面評價,人民期透過司法落實公平與正義,不過,在幾個社會矚目的重大事件中,法院判決與社會期待卻呈現難以接受的落差,司法機關在自由心證、審判獨立大旗之保護下,難以受外界監督;兼以民眾在參與及司法程序中對救濟管道曠日費時又收效甚微,更造成訴訟亂象叢生,民怨四起。

政治人權:代議政治失靈 政治力介入引發負面疑慮

民意調查部份,整體人權的保障方面,有約45%的民眾對今年度的整體人權保障抱持正面評價,然而也有42%民眾抱持負面評價。專家批判國會制度與代議政治運行多年,近年政府在重大政策及公共利益上屢見欠缺溝通、民意背離,常有引發民眾「黑箱」、「蠻幹」疑慮的爭議決策,相關民意代表卻未能有效反應民意並發揮監督之責,民主發展正往「腐敗民主」傾斜,令人憂慮。

中華人權協會李永然理事長指出,未來在政府廉潔、政治偏好與隱私保障、行政中立,以及最重要的國會及民意機關改革上,政府都應有積極作為,特別在2016大選更是改變的關鍵,無論選舉結果如何,未來的政府都應該加強對人權的保障工作,讓台灣更有競爭力,人民更幸福。

親民黨代表李鴻鈞立委表示在八年前就反對國會席次減半,因為民眾不滿的是民意代表問政品質不佳的問題,席次減半選區縮小後,反而使立委難以專注於問政上,小黨的優秀人才進入國會門檻更高,因此親民黨主張應該注重於民代素質的提昇。

國民黨代表朱立倫競選辦公室發言人徐巧芯說,針對人民不滿,應該要超越藍綠尋求解決問題的方式,國民黨主張議長中立制、協商透明化,以及增加人民對國會問政的參與管道,另外也希望設立常設委員會以及強化國會助理制度,不僅讓立委專心於專業服務,同時也能促進選民對立委的信任感,是雙向的良性成長。

民進黨代表不分區立委被提名人顧立雄律師說,未來民進黨若執政,蔡英文主席已經承諾將成立獨立專責之國家人權委員會,同時也將推動問責制並引進審議式民主,降低選區制造成選票不等值的程度,在先人的革命基礎上推動穩健改革,讓人民真正享有人權。

總統府人權委員會副召集人柴松林則說,人民對政府的要求隨著智識增加日漸提昇,期待未來的執政黨能做出巨大改變。文大政治楊泰順教授則表示,民眾對國會不滿是舉世皆然的共通現象,而國會聽證權,選區代表制下不分區民意代表性問題的確都是未來改革可以考量的方向,期待透過今天的記者會能將這些問題與建言帶回思考如何推動改革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