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歲陳媽媽喪偶獨居,半年來時常感到全身無力、憂鬱、心情煩悶起伏、提不起勁、胸悶、頭痛、沒胃口、體重減輕、失眠、整天躺床胡思亂想又不想出門,兒女也發覺和以往樂觀性格大不相同;陳媽媽在兒女陪同就醫下,診斷為重度憂鬱症,給予藥物和心理治療後,逐漸恢復笑顏、走出憂鬱,還擔任志工。

母親節將至,許多子女會送母親節禮物,但書田診所精神科主任醫師施佳佐指出,高齡化及少子化影響,獨居老人問題日益增多,老年憂鬱症更應該被關注。憂鬱症已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21世紀引起失能及早逝的第二位疾病,僅次於心血管疾病;國內平均約每5個女性老年人中就有1人這一生當中會得到重度憂鬱症,男性老年人則約每10人中有1人。

引發老年憂鬱症的危險因子則包括老年、獨居、女性、生病、失能、失智、重大失落、經濟問題、親子關係不合、家有重病人士須照顧、有憂鬱症病史等;診斷則可根據是否符合9項主要憂鬱症狀中至少5項,且症狀持續超過2週,包括情緒低落、缺乏興趣、睡眠、食慾改變、動作遲緩、疲倦、自責、有自殺意念及注意力難集中。

不過老人家往往不會尋求精神科治療,反而覺得全身不對勁,尋求身體疾病方面的治療,有時也讓診斷更困難,因此會先排除身體疾病,再診斷是否有憂鬱症,家人也要多留意長輩的身心變化。

醫師建議,若長輩有憂鬱症卻沒有病識感,抗拒就醫,子女可避免直接說「要掛精神科」,可以身體症狀為切入點,如有失眠緊張,建議看失眠科拿藥緩解症狀;也可和母親平常有在看病且信任的醫師私下溝通,由醫師建議轉診身心科評估;或帶母親做全身健康檢查,如有異狀解此機會請精神科醫師評估治療;或子女直接至精神科門診詢問如何幫助母親就診。

資料來源:2016.5.3自由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