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政策研究所(Economic Policy Institute)最新報告顯示,美國勞工薪資30餘年來停滯不變的同時,非洲裔和白人勞工的薪資卻是36年來差距最大,而種族歧視是差距持續拉大的主因。
年輕非裔女性是受衝擊最大的社群;即使排除教育、資歷或地理位置等因素,這些差距依然存在。
經濟政策研究所主管族裔和經濟的總監瓦萊麗.威爾森說,如今的薪資差距比36年前更糟。她說:「多數行業的薪資自2000年以來大致不變,各族裔的薪資差異卻愈來愈大。」
報告指出,在相同教育背景和資歷的情況下,同一都會區的非裔男性的薪資,低於白人男性薪資22%;至於非裔女性,差距更拉大為34.2%。整體而言,非裔女性的薪資比白人女性低11.7%。
自1979年以來, 非裔男性和女性的薪資調漲比白人慢,導致兩者薪資在後來數十年中維持不變或持續擴大。
報告分析黑白族裔薪資差距拉大的數項原因,除了種族歧視始終扮演主要角色外,報告說,較少非裔據有高層職位,而這些職位的薪資是近數十年薪資成長的主要族群。此外,工會式微也是差距擴大原因,因為工會過去一直協助非裔勞工尋求薪資平等。
報告指出,擁有大學學位反而使兩者差距拉大,與一般認為教育是尋求社會平等的關鍵的主張正好相反。1980年代,大學畢業非裔男性進入職場,薪資低於白人畢業生10%;到2014年,相同教育背景非裔男性的第一個工作薪資,比白人少了18%左右。
資料來源:2019.9.21聯合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