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長文教授在「全球華人企業領袖高峰會」中提出,希望將廉能政府與企業誠信納入兩岸ECFA下一次協商議題。而馬總統則回應指出,廉能與誠信,有些人會覺得是內部的事情,就像人權問題一樣,但基本上這部分可以談,至於可以談到什麼地步,就得看雙方對這部分議題的興趣。
這讓筆者想到兩則事例,或可有助於兩岸共同來思考。
第一則是,關於劉曉波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大陸外交部發言人告訴記者:「一些國家的政客藉機對中國說三道四」、「如果有人想用這種方式,企圖改變中國的政治制度、阻擋中國人民前進的步伐,那顯然是打錯了算盤。」他又說,諾貝爾委員會的決定,是「對中國司法制度的不尊重」。
第二件則是,今年初針對美國搜索引擎巨頭Google要退出中國市場一事,中國商務部發言人表示,中國會繼續為投資者提供良好的投資環境,「但包括Google在內的海外投資者,必須尊重中國的相關法律和規定。」,表達了中國法律、制度環境的不可挑戰性。
這兩則新聞擺在一起,無疑是告訴國際社會,人權議題以及法律制度,是中國大陸的內部事務,要外國人不得來置喙干涉。
那大陸自己內部呢?由於轉型對照架構的不足,以及基於維穩的考慮,例如政改議題,又始終只能在胡錦濤所力倡的「和諧社會」、「科學發展觀」與「包容性增長」等概念中,緩緩前進。
因此,中國大陸如果要大開大闔地持續改革,事實上就亟待一個不外不內、既外且內的角色來提供必要的對話協助。兩岸各自的憲法都是「一中憲法」,不正符合這個角色要求嗎?
真是,天佑全球華人社會。兩岸的現況,正提供了這樣的歷史機遇。既然,外國的指指點點是干涉中國內政,而大陸內部(包括實施一國兩制的港、澳)又被認為有比較多的維穩顧慮,那中國大陸就實在沒有理由拒絕,兩岸在廉能政府與企業誠信等議題上進行深化交流與借鑑了。
【本文作者為蘇詔勤/中華人權協會監事】登載於【2010/10/19 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