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關係雖已逐步改善,但台灣民眾對中共仍有強烈的不信任感,彼此猜忌與疏離的主因之一在於兩岸價值觀與法政制度的落差。針對王立軍事件顯示的兩岸政治透明度差異,以及大陸刑事訴訟法修正顯示的人權保障理念差異,台灣民眾想必是點滴在心頭。
     和諧兩岸 價值思維
     兩岸關係深化的關鍵,不在於往來的「量」,而在於相處的「質」;不僅止於有形的「生計利益」計較,更取決於無形的「價值思維」對接。建構社會互信更是兩岸關係由經入政必經的介面與階段。雙方除戮力落實既有的協議外,更應以形塑「文化戰略」的高度,開展兩岸的價值與思惟對話,推動「和諧兩岸」的建構 。
     一方面,兩岸應以文化交流形式,讓兩岸在史觀詮釋、人權價值、公民文化、制度革新上溝通與互勉,以彌合兩岸落差、強化民眾互信、形成社會互信。另一方面,大陸應正視其內部政治改革對兩岸關係的促進作用,落實體制改革與法治來增加台灣民眾的信心。兩岸關係始能由「利益互惠的和平發展」提升至「價值對接的和諧發展」層次,由經入政的跨越方能水到渠成。
     如同國台辦主任王毅於剛閉幕的第10屆兩岸關係研討會所強調,「兩岸同胞的共同參與是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根本動力」,因此,儘管兩岸NGO的定義與管理制度有異,仍應開放兩岸民眾相互參與對方民間團體與社會組織的活動,以連結兩岸的社會資本。初期可由專業性、技術性與服務性的行會及學會試行,避免政治敏感性。
     文明共識 滴水穿石
     如此,雙方民間部門可以開始就相關領域制度與規範上的歧異進行對話與對接,並借重其專業性來分擔公部門的部分職責。試想,若有「兩岸土地估價協會」為烏坎村農地進行客觀估價及認證,當能緩解民怨;兩岸亦可成立「兩岸教師聯誼會」來探討及草擬如何磨合雙方歷史觀與教科書的歧異。
     更值得深思的是,王毅強調兩岸和平發展與大陸和平發展戰略的密切關聯。的確,近年來大陸提出「和諧世界」戰略思維,並致力倡導「國際關係民主化」。事實上,優先推動「兩岸關係民主化」將更為實際且迫切。換言之,大陸為建構世界新秩序所表述的前瞻理念,如平等、多元、民主、包容、互信、利他、非強制等等價值觀,應先注入深化兩岸關係的決策與實踐中。藉「和諧兩岸」的追求與實現,一方面對外向國際社會證明「和諧世界」具有可操作性與說服力,二方面對內反饋與協助「和諧社會」的落實。
     兩岸化異趨同如滴水穿石,唯有互通思維、對接價值,建構社會互信,由經入政的進程始得行穩致遠!誠如文建會主委龍應台於2010年8月1日於北大演講時所言:「如果我們對於文明的尺度完全沒有共識,如果我們在基座的價值上,根本無法對話,『血濃於水』有意義嗎?」
(本文轉載自2012/03/19旺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