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兩岸政治互信還差幾哩路
周志杰
吳胡會中吳伯雄終於說出北京想聽的「堅持一中」的兩岸基本定位,卻也不忘以「一國兩區」提醒對岸在「九二共識」中原本就有中華民國容身的位置,宣示兩岸對等而不同於「一國兩制」主從關係的意味不言可喻。
對台政策兩盲點
胡錦濤強調兩岸同屬一中的事實,「符合兩岸現行規定」的表述方式,亦頗具新意。但在默認兩岸分治現狀的同時,仍不忘呼籲雙方強化文化交流,藉認同中華文化,「增進台灣民眾身為中國人的認同。」當各方普遍認為兩位先生語重心長的發言,多少發揮累積政治互信、澄清誤會的作用,卻亦凸顯中共在對台政策上的盲點。
首先是大陸堅持「內外有別」的盲點。儘管當前大陸承認兩岸內部分治,但在國際上仍堅持「中國」等同「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共需捫心自問此一策略是增進還是弱化兩岸的政治互信?關鍵是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正視中華民國的事實存在。可行的做法是將「九二共識」適度外部化。兩岸共有主權,依各自憲法互不視彼此為「他國」,將各自國際交往行為,視為內部「治權」分享的外部延伸,「主權」並無分裂之虞。在具體操作上,將目前台灣以「實體」參與多邊組織所積累的個案加以通案化。
換言之,大陸默認治理台灣的「當局」是具有部分國際人格之「特類實體」,並基於「九二共識」協助台灣以「實體」的身分參與多邊組織。如此,法理上大陸可在國際上維持其「一中」論述;在操作上,則以「屋頂」論述之務實措施,解決台灣的定位問題。至少,大陸當可發布內部文件的方式,賦予當前(統一前)台灣當局旗歌及相關政治符號的定位,藉此制訂兩岸在國際民間場合的互動規範,不再視青天白日滿地紅的旗幟為異端。
其次是大陸推動「文化交流」的盲點。兩岸絕大多數民眾在文化與族裔認同上對「中華民族」的身分無分軒輊;甚至,台灣在中華文化的繼受、保存、發揚與創新上,在諸多方面是超越大陸的。所以文化認同本身不是問題,癥結在於文化認同能否上綱為政治認同?史觀對接是否就能促使台灣年輕人體認對「民族復興」的使命感?
兩岸應共有中國
多數台灣民眾的政治認同是「中華民國」,台灣人是中華民國自由地區的住民。弔詭的是,民進黨在島內長期進行去中國化的努力,將「中國」等同於中華人共和國,將「中國人」窄化為「中華人共和國公民」。然而前述作為得以產生效果恰巧獲得來自大陸的「配合」。因為大陸始終堅持一個中國在國際上指的中華人共和國。所以,民、共兩黨均將「中國」等同於「中華人民共和國」。
當前國際社會亦通稱China就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所以台灣自然就是台灣了,國號叫中華民國;而台灣民眾在海外其實也被稱為Taiwanese。是故,在兩黨雖理據不同,但結果相同的巧妙結合下,台灣民眾漸漸以為「中國」等同「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是指「中華人共和國公民」。
此外,台灣政府在國際社會無法以現有的國際人格代表或分享「中國」,又無法創設新的國際人格來代表台灣民眾。這種挫折自然轉化為對大陸的不信任,進而在認同上由中國人轉向在地的台灣人身分認同,便是極其自然的趨勢。
是故,「中國人」則在台灣已逐漸成為對大陸人的「他稱」,而非對己身的「自稱」。「台灣與大陸同屬中國、台灣人也是中國人」的說法,與台灣民眾的現實感受是不相符的。因此,今後兩岸深化政治互信的關鍵,仍在於大陸應考慮改變內外有別的做法,確實在兩岸之間與國際互動場合中,將「中國」還原為兩岸共有的中國,文化交流始能事半功倍、克竟全功,亦不枉費吳胡兩位先生的苦口婆心了!
※ 本文轉載自2012/03/24 旺 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