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穩健務實的具體作為
許文彬/中華人權協會理事長
民進黨主席蘇貞昌關切兩岸問題,日昨主持「重大議題協調會報」,與黨籍立委會商即將登場的「江陳會」。前主席蔡英文成立「小英教育基金會」也正式開幕,基金會網路「想想論壇」則先上線,希望民眾來此園地一起「想想如何面對中國」、「共同為台灣想出一條路」。
海基會前董事長洪奇昌日前在北京表示,民進黨對兩岸關係應採「穩健務實」態度,站在整體台灣民眾的利益來考慮。這是綠營的另類聲音,跳脫基本教義派的思維模式,但願能給黨主席蘇貞昌在成立「中國事務部」、「中國事務委員會」之前,有一個嶄新的思考高度。
洪奇昌任職於海基會時期,無法與大陸海協會接觸、對談、簽署協議,彷彿自己坐著冷板凳,終至政黨再度輪替,徒呼負負。因此,洪奇昌此番隔海傳給民進黨的諍言,確實值得同志們深思。
問題是,「穩健務實」的具體作法又是什麼呢?從台灣整體利益的角度來看,其實民進黨在兩岸政策上,就是面臨兩條路線如何權衡取捨的問題,其一是於國際與兩岸關係的現實框架下,盡量爭取台灣的最大利益;另一則是衝撞突破現實框架,建立台灣成為法理上的主權獨立國。前者乃是與對岸和解,而尋求雙方政治立場的最大公約數;後者乃是與對岸硬碰硬,玩「零和遊戲」。然則,台灣有本錢玩零和遊戲嗎?
2000年首次政黨輪替,阿扁就職演說,拋出「四不一沒有」,北京立即發表聲明回應,宣稱:「一個中國原則,見之於台灣當局多年來的有關規定和政策文件,不是我們單方面強加給台灣的。」這豈非默認了中華民國憲法和李登輝時代的國統綱領,只要台灣方面在此既有架構的一個中國各自表述,大陸方面也就「雖不滿意,勉可接受」?由此可見,「九二共識」就是兩岸的最大公約數。民進黨如今不妨回過頭來,檢視當年上台執政時改善兩岸關係之良機,不要再自己錯過了!蘇貞昌也不妨重溫謝長廷有關「憲法一中」的論述,珍惜民進黨兩岸路線轉型的二次機會。
目前馬上可以做的,就先從「正名」開始,把「中國事務部」、「中國事務委員會」的「中國」兩個字,修改為「中國大陸」,或者是「大陸」,或「兩岸」。避免將「中國」名號奉送對岸專用,又使北京因排斥「一中一台」論而拒與民進黨往來。試問,「中國」一詞,在台灣內部不是也已使用得理所當然了嗎?台灣民眾不也習慣地接受了嗎?例如:「中國文化大學」、「中國輸出入銀行」、「中國鋼鐵公司」…。如果民進黨還要堅持把「中國」之名奉送彼岸,那又豈是「穩健務實」的態度呢?
接下來,民進黨「台獨黨綱」既已被1999年的「台灣前途決議文」所取代,那又何不乾脆廢掉這個雞肋條款,以化解彼岸敵意呢?「穩健務實」與否,這也正是一個檢驗的標竿。 (作者為律師、中華人權協會名譽理事長)
※本文轉載自2012年8月8日 旺報 及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