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建和案中的其他受害者也有聲音
廖千瑤
纏訟21年的蘇建和案總算無罪定讞,蘇建和、劉秉郎及莊林勳3人儘管失去無法挽回的青春,但至少得到遲來的正義。那種在白色恐怖時期辦案人員惡劣的有罪推定、殘酷刑求造成屈打成招、只求有人出面扛罪的「假破案真冤獄」時代,真的過去了。
 

這在台灣的司法史上的確是值得紀念的,但在這個案子中,除蘇建和、劉秉郎及莊林勳3個受害者外,還有其他受害者,那就是在命案中離世的吳銘漢、葉盈蘭夫婦,及因吳銘漢夫婦離世後生活遭受巨大打擊的家屬們。在我們關注於蘇建和3人的清白與自由時,命案受害者家屬也應得到社會注視與關懷,這樣的正義才更接近完整的正義。
受害者家屬失去親人,生活遭受巨變,情緒哀傷甚至憤恨,這都是可理解並應受到體諒的。在過度悲傷的情緒中,強求受害者家屬去理性思考被告是否是冤獄的受害者,未免太強人所難。
受害者家屬在失去家人這種重大的打擊後,信任警方的辦案能力與其所提供的資訊,因此打從心底認定蘇建和等3人是命案兇手,這是可以理解的。對受害者家屬而言,能抓到兇手,才是天理昭彰疏而不漏,才能以慰死者在天之靈。
至於警方是否使用不當手法取供甚至製造冤獄,對吳銘漢夫婦家屬而言,在悲傷的當下實在是個過於遙遠的問題。他們幾乎完全可能沒意識到,這場訴訟其實不是命案的受害者家屬與兇手間的對立,而是命案的受害者家屬與冤獄的受害者間的對立。
受害家屬應受援助
蘇建和案演變到最後,可說是命案的受害者家屬與冤獄的受害者互相對立、互相不信任,這是一場雙方都是受害者的訴訟,真的是人間的無奈。這個命案中是否真有共犯,已不得而知;當年非法刑求取供的警方人員,想必也早已退休安享晚年。
如今我們替冤獄的受害者開心,因為他們在法庭上至少得到遲來的公道,但是對於這起命案的受害者家屬,這21年來台灣社會有沒有也去安慰他們、關心他們呢?
我們的社會福利系統是否能針對命案受害者的家屬伸出援助之手?不管是金錢補助、定期探訪、甚至是安排心理醫師傾聽等,只要是能幫助命案受害者家屬走出悲傷的措施,我們的社會福利系統都應該去做。
※本文轉載自2012年9月3日 蘋果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