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大陸能放心 台灣會開心/周志杰
王張會圓滿落幕,遺憾是,並未聊出馬習會的進展。
 兩岸對馬習是否在北京APEC峰會期間會面的歧異在於身分及場合。身分問題在王張互稱官銜後,似乎已有可供想像的基礎。馬習會可稱為台灣及大陸雙方領導人的會面;馬在APEC場合則被視為「中華台北經濟體的領袖」。然而,場合仍是難題。癥結在於對岸在意的不是馬習會面「能做什麼」,而是馬總統在APEC場合「不做什麼」。
 大陸極不願兩岸領袖首次會面與多邊場合聯結,即便是大陸主辦的場合,當兩人與各國領袖或其代表並列時,各方會有兩岸互動國際化的聯想。況且,兩岸或許可為馬總統在會場上的言行如王張會般的達成諒解,但對岸很難制約美、日及其他經濟體代表的言行,從而徒增「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的風險。從大陸對台灣參與WHA及ICAO的操作經驗看來,對岸不願台灣參與資格或身分定位等議題成為國際組織會議中的討論議題或事項。而是藉由事前的多方協商,由該組織的祕書長直接以行政裁量方式決定,以免節外生枝。
 然而,對我方而言,APEC峰會似乎是唯一能讓馬總統以別於黨主席且又為台灣主流民意接受的適當身分前赴大陸,而能橋接至馬習會的平台。馬總統赴北京的主要目的並非參加APEC峰會,而是藉著極少數台灣具有會員體身分的多邊組織在大陸舉辦峰會之便,而與習近平進行兩岸領導人的首次會晤。執此,磨合兩岸歧見的關鍵,首先在於釐清馬總統北京行的「名」與「實」:實為進行馬習會,增進兩岸關係;名為參與APEC會議,以因應台灣內部的政情。其次在於適當拆解但又不能割斷馬習會面與APEC峰會的連結。
 具體作法是一、大陸基於兩岸經貿關係以及台灣在區域經濟上的重要性,做為主辦方而邀請馬總統以特邀貴賓身分列席APEC會議。此為特例邀請,故無涉及各方與APEC簽署的有關台灣參與APEC活動與地位的「諒解備忘錄」;二、我方為具體強化台灣與區域經濟連結,化解經貿邊緣化困境,除馬總統參與外,中華台北代表團仍由其他經貿專業人士擔任團長出席峰會,並參加與其他經濟體領袖的各項互動;三、在APEC期間,兩岸協商於適當場合進行馬習會。兩人可宣示台海為永續和平之海,並為兩會辦事機構揭牌、為批准後的《服貿協議》換文。
 若兩岸能辨明馬習會與APEC會議的關聯與區別,秉持促成王張會的善意與務實,相信能磨合出「大陸放心、台灣開心」的兩岸領袖會晤,而為兩岸民眾與國際社會感念與稱頌。
(作者為成功大學政治系暨政經所教授)
資料來源: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