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enerator: eWebEditor */
p.MsoNormal, li.MsoNormal, div.MsoNormal {margin:0cm;margin-bottom:.0001pt;font-size:12.0pt;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serif”;}
.MsoChpDefault {font-size:10.0pt;}
div.WordSection1 {page:WordSection1;}
理解KANO不服輸的信念 ‧許文彬‧
從西門町傳統戲院看完KANO電影片出來,腦海中尚浮動著「嘉農」棒(野)球隊英雄戰場甲子園的激情景況,那幕「漢人、原住民、日本人」攜手創造榮耀的故事,映照著我童年歲月嘉南平原農村生活的歷史記憶。
對於我來說,這部影片描繪的場景,根本不存在什麼導演或製片者是否「媚日」的爭議,而只是傳揚了一種「鍥而不捨」、「不服輸」的處世哲學。在上世紀三○年代,日據時期的台灣住民,於歷經台灣人與日本人對抗慘烈的恐怖之後,「嘉義農林學校」的學生能夠在球場上展現族群相融感情,為爭取球賽錦標,不論在島內或日本國境,彼此密切合作,共享榮譽、同擔恥辱,展現人性的光明面。
除了球場上那密密麻麻觀眾群的吶喊聲,球員兢兢業業的拼勁之外,影片的鏡頭還帶到了昔日的時空背景,例如:嘉義市區噴水池的關心人潮;於嘉南大圳灌溉渠道,八田與一在小舟上為選手加油;嘉南平原稻田豐收的農民喜悅;嘉義火車站內,蒸汽火車頭的汽笛聲……,這些老一輩本土台灣人熟悉的往事歷歷,正可激發民眾與土地結合的愛鄉愛國情懷。
儘管當年台灣遭受日本外來殖民統治,有過不平等的生活經驗,譬如:台灣人讀大學不能選擇法政領域學科,「台南一中」專屬日本人讀,台灣人只能讀「台南二中」。然而,從KANO這部電影所表達的「嘉義農林學校」師生互動,榮辱與共,野球隊打敗那全由日本人所組的常勝冠軍「台北商業隊」,成為首支在濁水溪以南瀛得全島冠軍的球隊,代表台灣遠赴日本征戰「甲子園」,於五萬五千名觀眾面前奮戰不懈,其「不服輸的精神」感動全場,改寫了歷史。影片中刻劃近藤教練的堅苦卓絕操練毅力,對於當今年輕人的人生向上,起到啟發、激勵作用。
筆者先父許華爵先生出生於日據時期一九一五年,在這部影片所敘故事的年代,他也正是「嘉義農林學校」的學生,是「網球部」的校隊;而在漢學與書法方面,則亦傳承了中華文化的豐厚底蘊。先父對子女教育特別重視,台灣光復後十五年,在我小學畢業時,就要我去考「台南一中」初中部,可謂也改變了我身為一個農村子弟的前途命運。這部KANO電影,讓我又對先父感恩、懷思,再度深深體會那奮發向上的人生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