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於網路上的「素珠風暴」話題,又挑起了台灣內部族群對立的敏感神經。新舊任總統交接未滿1個月,政權輪替氛圍猶在,如何智慧地面對紛擾,讓社會更和諧,有賴主政者採取立竿見影的做法謙卑化解。
近百年來的台灣,從日本殖民統治,到國民政府因國共內戰播遷來台;從「二二八事件」後的戒嚴白色恐怖,到解嚴、終止動員戡亂;從總統直選,到政黨三度輪替。本土台灣人的歷史記憶,與遷台「外省人」族群難免有歧異之處。
然經歲月遞嬗,外省人的第二代、第三代在台出生;而本土台灣人因兩岸開放交流,得以到大陸尋根、旅遊,與在大陸的外省人接觸頻繁。前此不同的歷史記憶,自然而然地漸漸化異趨同。這樣的情境,若能通過中、小學的文史課程教育,以及媒體、網路的傳播,當有助於台灣族群感情裂痕的彌縫。
吾人樂見蔡總統在臉書分享國民黨主席洪秀柱的貼文,表示願意從自己做起,呼籲國人縱有不同的立場,也應互相傾聽,「即使不全然贊成對方,我們還是可以分享」。新北市長朱立倫亦回應,「期待一個停止內耗、中止撕裂的國家,一起努力。」
藍綠政治人物難得如此的「相互傾聽」,這正是化解族群對立的有效藥方。尤其是甫上任的蔡總統展現其「謙卑、謙卑、再謙卑」的風範,當可營造出族群和諧的正面效果,但願這也是踏出藍綠和解的第一步。
國家最高領導人的言行,風行草偃,是最實際、最能立竿見影的處方。至於有立委倡議推動「反族群歧視法」立法,則恐緩不濟急,而且立法技術上也很難在法條文字上做到準確、周延。所以儘管立意良善,似乎並非上上之策。何況現行法律已有相關之規範。
其實,台灣人大可不必自外於中國人,若刻意區分也只是意識型態上的思維模式而已,對於台灣百姓福祉並沒有加分,反而招致族群感情撕裂、破壞社會和諧的負面效應。期盼「素珠們」不妨冷靜地省思,台灣社會或可因禍得福。(作者為中華人權協會名譽理事長)
本文轉載自2016.6.14中國時報時論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