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人:劉梅君(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教授、高教工會理事長)   此次經由媒體報導數量與熱度篩選出來的90則新聞,在經由專家學者勾選20則,之後經由網路及紙本問卷評比出2016年十大人權事件,本短文針對該程序篩選出來的人權議題予以幾方面簡短的評析。     首先,層層篩選出的前十大中,有四則係屬勞動人權的議題,依序分別是得票率第3名的「一例一休」勞團抗議,第7名的勞團要求「廢責任制」,第八名的華航航空服員罷工案,第10名的血汗櫃姐颱風天被迫出勤。十大有四大,這個結果恰恰好呼應了勞動人權調查歷年來結果總是敬陪末座的事實,而此現象或也反映臺灣於上世紀九0年代以來經濟發展遭遇前進的困頓,以致於過去二十年薪資水平停滯低迷,然物價尤其房價卻反向節節竄升,對百姓日常生活及生活水準所造成的沈重壓力。     此次出線的勞權議題表面上是4則不同的事件,然實則核心爭議的不外是工資與工時。老實說,這一點都意外,因為這類的爭議自資本主義發軔時即已浮上檯面,與資本主義經濟體制相生相伴,十九世紀工人運動的努力主要就是爭取這兩部分的改善!按理說,時代在「進步」,這類爭議早應解決,但相反的是,此類爭議於今尤烈。這分兩方面來談,     首先,「1%vs.99%」爆發於世界各大城市大規模的社/勞運,凸顯的一個事實是,不管各自意識型態為何,理念為何,價值體系為何,在資本主義體系下,勞資關係本質上從來就是對立的,只不過經濟大好時,衝突被掩蓋,經濟谷底時,事務本質就暴露出來了!在資本主義全球化越演越烈的今日與未來,這類的抗爭只會有增無減,因為對勞工而言,這是攸關生存的戰役,已退無可退!     其次,這些年所有資本主義的社會,即使原屬左傾的政黨,一旦執政後,相繼被迫跟資本妥協;而經濟大環境走下坡時,連西北歐民主素養相對高的國家,也不免出現社會極端主義的言論與行動,各國利益的的相左,也使得歐盟內部開始出現分崩離析的危機。臺灣何嘗能自外於這股經濟大洪流之外?兩大政黨在資本與勞工之間,左支右絀,要取得統治合法性與滿足資本慾望之間,從來就是條迂回曲折的險路,民意載舟亦覆舟,執政者豈止是心態上戒慎恐懼,言語上謙卑再謙卑能化解!     另外,這四則新聞也透露對所有白領受僱者一個很大的警訊,過去工潮的主角是製造業藍領或無/低技術工人為主,此種發生在藍領工人階級的憤怒與悲歌,已不再是其專屬,白領工人勞動條件藍領化已經發生在資本主義成熟國家,無論你的技術層級多高,機師的技術層級夠高了吧,說失業就失業!竹科工程師技能知識已是上乘了吧,但有能力擺脫過勞要命的「責任制」嗎?更何況未來機器人大軍將長驅直入工作現場,這兩三百年來佔支配主導地位的僱傭關係,顯然將走到了盡頭!也因為這已是橫在眼前的發展趨勢,西北歐國家近來有「普及基本所得」(universal basic income)及「公民所得」(citizen income)之提議,甚至還付諸全民公投。世界局勢的發展趨勢提供了寶貴的經驗與執政課題,有待臺灣執政當局虛心學習並記取教訓。     最後,部分企業經營者淘空或人謀不彰的行徑,不僅帶給工人極大的痛苦,也常常讓執政當局者淪為救火隊,疲於奔命之餘,卻仍無法阻止烽火遍地的引爆。面對此,建議為何不照著1998年國際勞動基準所建議,積極作為來強化勞動三權的落實,同時建置社會對話的機制,讓勞方集體組織能量加強,以便勞資間可以對等自主協商適合該行業的工時與工資,北歐及西歐勞資政社會對話機制成熟國家的經驗可為借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