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本文作者蔡業中,台灣大學外文系畢業,今年三月份自軍中退伍後,利用即將進修碩士班課業前的時間,自費前往泰緬邊境擔任志工服務三個月。前期,先至緬甸難民–辛西雅醫生創辦之緬甸學校協助校務,並在台北海外和平服務團安排下,到緬甸貧童幼兒園協助教學工作,透過師生互動和服務參與,理解泰緬邊境之多元族群文化和海外服務意義。)

所謂海外志工的定位,不只是在世界的某一角落定出一個服務的位置,更重要的是,該如何定位自己遠赴海外從事服務的動機?抵達服務國後該怎麼定位自己的角色來和當地人互動?自己在當地的工作成效是高是低是成是敗要怎樣定位?還有,為自己的生涯規劃定位時嵌入海外志願服務這一環,究竟意義為何?

我是個單純的人,我相信人在碰到衷心認同的事物時是不必解釋太多的。不論是推崇服務人群的價值還是不願侷限在這個侷促的台灣島上,只要是真心的動機,下定成為志工的決心自然不難,不忘初衷就是堅持下去的最佳動力。

遠至異鄉奉獻自己,從個人生命的角度來看是一場壯遊,甚至是一個壯舉。但把視線放離開自己後,恐怕就得盡量把自我縮小了。從最徹底的相對觀點來講,沒有人能說在外來「協助者」到來前當地人就活得不快樂。因此外來者可以帶來一套觀念、方法來和當地人交流、討論,但外來者沒有任何立場把自己的習慣強制移植在當地人身上。

因此海外志工即使在最後發現自己所帶來知識、技術、事物因為與在地文化不相容而發揮不了功用,也不必沮喪,事實上當志工體認到兩個文化的差異時,當地人一定也從志工身上發現了某些異國的特質,說不定這些特質潛移默化與醞釀發酵的結果是超乎想像的。

只要認真地把眼界放開,就會了解世界性的人類問題實在太龐大了。一個海外志工可以胸懷世界,但還是得承認不管多了或少了自己的這份熱忱,世界的面貌依舊如此。只是服務的意義探究到這個層次,就該回歸到志工本身來看了。因為從來感動人心的不是高超的能力,而是付出的程度,不是改變世界,而是走入世界。

(作者:TOPS海外志工 蔡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