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世代大多選擇在跨年狂歡,廿八歲的Rachanee跨年仍如往常周末假日般,在師大夜市擺攤賣泰北少數民族媽媽的手工織品,為一月的泰北行籌經費。
「找地點、被風吹、警察追我都不怕,只怕沒人買!」擁有台大法律系、新聞研究所亮麗文憑的Rachanee,說自己的擺攤動機,來自月前日本最早的公平貿易企業「尼泊爾市集」創辦人土屋春代的訪台講座。「她從擺攤開始,最後發展成可養尼泊爾一萬人的企業,讓我好感動。」
Rachanee長期關懷生態問題,畢業就投入環保團體。偶然機緣裡,和長期駐守泰緬邊境的台北海外和平服務團接觸並實地拜訪,驚訝當地少數民族生活如此困苦,「因為國家公園擴張,他們原有的耕地遽減,每逢雨季就缺糧,人沒東西吃,教育、醫療更是大問題。」
Rachanee本來想發展網路平台,販售當地媽媽紡的布及包包等織品,為他們籌生活費,卻礙於距離、技術等問題,遲遲未成,沒想到土屋春代的講座讓她有了新方向。「我體會到技術其次,行動最重要。」
在師大夜市擺攤一個多月,Rachanee養出不少經驗談。她的小攤從位於腳踏車後座改成放在菜籃車上,「收取行動更方便,也不容易倒」,更得到不少熱心民眾鼓舞。有在泰雅部落推親子共讀的老師,建議她將泰雅紡織技術帶到泰緬;也有織品同好,傳授她顧客比較喜歡哪類產品。
寒冷的跨年夜,Rachanee依舊在龍泉街守著她小小的菜籃車攤,引來不少人詢問,還有輔大織品系的同學表示願意幫忙設計。「我並不寂寞,每踏出一步,就發現夥伴越來越多!」Rachanee說,她的攤會繼續這樣擺下去。(資料來源:2008/01/02 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