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泰國蓋高樓的緬甸人;在台灣蓋高鐵的泰國人

黃婷鈺 (TOPS泰國工作隊專案執行)

有多少人願意離開自己的家鄉,來到語言、文化都截然不同的異鄉,只是為了求取溫暖飽食?我想很多時候,這樣的問題,我們無法替這些在異鄉打拼的人們,想出一個合情合理的回答。當祖國無法滿足人民賴以維生的基本需要時,當向政府說出心中的家園夢想,換來卻是血腥的鎮壓和勞役,人們應該要做個溫順而慢慢死去的小民,還是要找尋機會勇敢地出走他鄉,儘管耳聞幾乎每日上演的各樣虐待、歧視、不公平…?

一位家鄉在緬甸的朋友告訴我,他12歲的時候,第一次跨越緬甸邊境來到泰國。他記得,一路上近20小時的顛簸車程,完全沒有機會看看外頭的泰國是什麼樣子的,因為,他和其他人向沙丁魚一般的平躺,被堆疊在小貨車的後面,蓋上塑膠厚墊,30個人擠在6人坐的小貨車,不分男女,佯裝成貨物。

被人蛇集團運到了曼谷後,開始在安排下打工,2年非人對待的工作際遇、手部嚴重的職業傷害後,這位朋友非常想回到緬甸,但是苦於在曼谷沒有身分,也沒有車資返鄉。於是,在一個晚上,朋友趁機會跑到了曼谷的地方警察局,自首,說自己是個非法緬甸勞工。數周之後,如願被遣返回到了緬甸。

根據國際勞工組織 (International Labor Organization-ILO) 的統計資料估計,泰國境內約有近兩百萬的外籍勞工,他們主要從寮國、柬埔寨、緬甸等國家而來。其中又以緬甸勞工為最大多數,佔了總數的四分之三,將近一百五十萬人。而其中,擁有泰國政府核發的合法外籍人士工作證的人數,只佔了不到百分之五十的比例。

也就是說,估計至少八十萬人是屬於非法偷渡打工的黑戶。這樣的情形,在泰國的首都─曼谷,或許可以在街訪巷弄中的隱閉工廠內,瞥見夜以際日的身影;而在我身處的泰緬邊境小鎮─美索(Mae Sot)鎮,則不難看見四處走動的緬甸人們,這些社會底層不為所見的緬甸人血汗,則成為帶動這個鎮上快速發展的幕後推手。

我們當然無法以經濟因素蓋論所有外籍工作者的離鄉動機,無論是大環境抑或是家庭生存,這樣的情況無論是在台灣,或者是在泰緬邊境這裡別名「小緬甸」的美索鎮上,都在發生中。然而,台灣社會對待外籍勞工的眼光,我們捫心自問,也存在著漠視、與之劃清界線的觀感。2005年8月在高雄捷運移工宿舍發生的移工抗議生活條件太差而發生的抗議事件,也實在讓身為台灣人的自己感到汗顏。

身在泰緬邊境,從事緬甸移工、難民的孩童教育工作的NGO工作者如我,很有感觸的發現:現在許多泰國人看待緬甸人的眼光,正如同許多台灣人看待在台灣的泰勞、菲傭等等的眼光─事實上,光是這些台灣人所創造出來代表這些外國人的詞彙,本身就帶有了嚴重歧視的意味!

台灣國際勞工協會,為在台工作的移工們舉辦攝影學習工作坊,忠實紀錄過程、而後編輯出來一份相當動人的作品。(Taiwan International Workers Association-TIWA)慶幸的是,我們也逐漸聽到了其他的聲音,這些弱勢朋友們的聲音,有一群努力的台灣人,正嘗試透過文字、攝影、紀錄、互動分享等方式,來傳達在台灣土地上,這群異鄉人的聲音,試圖讓台灣社會對這一群外國朋友有更多的認識與了解。去年6月,一本意義不凡的攝影文集在台灣出版了《凝視異鄉:Voyage 15840》這是一本由長期關注外勞權益的

這一份攝影文集所代表的,並非全然訴說外籍工作者的辛酸或負面故事,而是透過這些移工按下快門的手,和平實文字所鋪陳的內心,讓我們、讓台灣這個社會,有機會去認識 ─ 同時摘下「外籍勞工」這個偏頗且狹隘的外衣 ─ 另一群和我們同樣居住在台灣,這個應該充滿人情味的柔軟土地上,而我們當然應該,要把他們當作每一個獨立的個體、能自由表達的「人」,來認識,絕非停留在把他們解讀成「泰勞、菲傭」等的刻板主觀印象。

而在泰國的緬甸移工,所面臨的處境依舊相當辛苦:緬甸政府的忽略、泰國政府針對外籍勞動工作者的相關法令規章還在緩慢推展、成形的階段時期,保障,可以說是微乎其微。但是我們仍舊繼續努力 ─ 在美索鎮上有一個名為Yaung Chi Oo Workers Association,是少數活躍的當地團體,他們的組成份子是緬甸學生、緬甸勞工階級,自1999年開始,因為反對緬甸軍政府而成立,並且持續專注在爭取泰緬邊境緬甸移工的權益和保障。

這群緬甸朋友,自己嘗試舉辦工作坊,遊說其他緬甸勞工前來參與,讓他們明白自己的權利在哪裡,如何進一步嘗試保護自己的權益,也相互關懷,同為異鄉人的鄉愁,已經累積了近千名的緬甸移工朋友參與;並與其他關心外籍移工議題的泰國民間自發團體Friends Without Border,致力於喚起泰國社會對於境內外籍移工和外來住民處境的關注,同時以泰語、英語發行出版品及刊物,共同替東南亞地區的弱勢人民表達一份同為人類的自由與尊嚴。

無論是台灣人或者是泰國人,我們都應該重新以平等、欣賞的眼光來看待傾聽,其實已經在我們週遭許久的多元文化聲音 ─並且用開闊的心胸去了解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