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虐童事件頻傳,震驚社會,突顯孩童受虐及暴力問題的嚴重性,政府關注金融海嘯帶來的高失業率,卻未關心衍生的家庭及社會問題,未增加第一線的社工人力,一旦壓力鍋爆發,虐童、家暴、霸凌的事件頻傳。
社工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張淑慧沉痛地說「台灣是社工人力不足的高風險社會。」平均每名社工的服務個案量逾百,遠超過國外合理的社工在案量的25-30案,一案未完、一案又起,社工在疲於奔走家訪時,很難有餘力去關心風險邊緣的未爆案。
各地社工人員嚴重不足,應是國內兒童安全網出現重大死角的主因。各縣市設置社工員額比照香港,1萬人配置1名社工,但全國沒有一個縣市達到標準,北縣每名社工負擔70個案、彰化每人負擔60個案、竹市家暴社工僅有7名、中縣兒少保護社工每人負擔70案。以兒虐案為例,每案的家庭原因相當複雜,都需訪查、填寫處遇報告、行政業務、法院陪審、漏夜安置等,工作量相當吃緊。
而社工在訪視時更是置身險境,據統計,因實務工作挨告、遭借貸、辱罵恫嚇或暴力、騷擾的「整體被害比例」高達63.1%,其中遭不實投訴、挨告或借錢等「訴訟借貨被害」35.7%;被當面、電話、傳話或書信侮辱或威脅的「語言被害經驗」55.3%;被跟蹤、拉扯、毆打、武器傷害、性騷擾或性侵等「肢體被害」14.8%。因此有不少社工無法負荷,便打退堂鼓了。
內政部著手修改《兒少福利法》,將村里幹事與公寓大廈管理員納入責任通報人員,以建構更緊密的社會安全通報網絡,希望能補正社會安全網絡的漏洞。
(資料來源:2009年4月22日聯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