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中央研究院參加國際環境變遷研究團隊分析全球溫度與強降雨變化趨勢,研究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的《地球物理研究通訊》,引起國際間學者憂心,因為研究發現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氣候模式,嚴重低估全球升溫引發的強降雨增加頻率,其間的落差竟超過10倍。若落差真的如此多,意味著全球的模式都嚴重低估全球暖化引發的對流系統強度變化造成的影響。

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主任劉紹臣表示,該項研究由中研院、台大與中國科學院合作完成,是全球首度將強降雨頻率增加與全球暖化的互動關係,以量化方式呈現。而IPCC對全球氣候變遷可能造成影響的警告,都是依其模式計算出來的,而據中研院團隊的最新研究,IPCC的氣候災害風險評估少了十倍。

研究團隊分析自1979年至2007年間的強降雨頻率變化發現,全球平均溫度每增1度,強降雨發生頻率約增110%,中強度降雨發生頻率則減少約20%。但IPCC則預測,全球平均溫度每增加1度,強降雨發生頻率約增9%至10%,兩者相差超過10倍。

而全球暖化對台灣強降雨的影響甚鉅,全球溫度每增1度,台灣強降雨頻率增加約140%、毛毛雨則減少約70%,若依IPCC預測,2005年至2030年間,全球溫度會再升高0.7度,即為25年後台灣強降雨發生頻率再增1倍。「台灣是否有能力控制這樣的災難,將是很大的問題」,政府的節能減碳政策恐是緩不濟急,全面檢討國土規畫政策才是當務之急!

(資料來源:2009年10月28日中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