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ermezerman/Takiyu 整理報導】2014-07-30
在台灣這一個島嶼,最早居住在此的一群人,就是台灣的原住民族,但輪番受到不同殖民政權統治,原住民族被外來者賦予不同的名稱。(原民日由來2013.08.01) – 在清朝時期,稱原住民為「番」,其中服政府教化稱為「熟番」,未服教化的稱為「生番」,到了日治時期,稱原住民為「蕃」或「高砂」,1945年戰後,國民政府則以「山胞」稱原住民 – 。而這些名詞對原住民族而言帶有濃厚的歧視意涵,從他者口中或書本聽到這些名稱,讓原住民族在這塊土地上,喪失自我名字與決定族群名稱的自決權。
(新北市烏來居民 尤勞‧尤幹 泰雅族 123658- 那個就是一種 歧視我們的語言 像人家用的火柴 番仔火 一聽 講火就好 為什麼要加番仔就這樣 就覺得說 好像被歧視的感覺 所以當朋友 旁邊就講 你番仔 哇 我馬上 火氣就上來了 比較粗暴的動作都會有 )
(原權會創會會長 胡德夫 卑南族:我在想一個原住民的婦女喝醉在路上 報紙就這樣寫 我每天我很多朋友都是生意人 請我到酒家去 我每天都看到 客家人也好 河洛人也好 幾十個酒家女 每天喝醉沒人寫他們 )
從番到平地山胞、山地山胞,原住民族長年承受多年台灣社會的集體歧視,大大影響當時的族群自信心。
為了去除汙名化,並爭取各項權益,西元1984年4月黨外編輯作家聯誼會,聯合關心少數民族權益的原住民與非原住民,組成「少數民族委員會」,清楚表明要促進台灣少數民族的政治覺醒,鼓吹少數民族的自治權利;而在同年12月29號,成立第一個原住民族自主性的團體,原住民族權利促進會
從這份將近三十年的原權會組織章程草案手稿中,可以清楚看到,當時組織內部,為了要決定以「高山族」還是「原住民」自稱的修正筆跡,確立台灣原住民族運動的正當性,再經過激烈辯論之後,最後決定捨棄高山族,採用原住民族。
(黨外編聯會「少委會」總幹事 范巽綠 – 這個政權對當時的山胞 是不公不易的 所以我們是一個 要爭取公益的 一個運動要這樣展開 所以必須要有一個組織 由組織來推動這樣的一個 原住民權利的爭取運動,那時候提了很多的名字 譬如說有的談的是 高砂族 高山族 先住民等等 我們在討論之中 我們以這個運動的角度來看 我說 所有的山胞 絕對就是台灣這塊土地 最早的主人 所以我們ㄧ定要用 原住民這三個字 )
受到大環境的壓迫,原住民族開始覺醒,走上街頭展開激烈抗議;1991年4月15號,國民大會修憲,原運隊伍來到陽明山中山樓,發起第一次抗爭行動,原權會、學生會等代表,經過幾番阻擋之後,才得以進入國民大會請願,遞交陳情書,堅決反對以「山胞」,包括「平地山胞」、「山地山胞」稱呼原住民,原運團體希望趁修憲機會,將「山胞」正名為「原住民」。
(新北市議員 夷將‧拔路兒 阿美族- 1991年是一個新的關鍵 因為1991年是 我們中華民國憲法 第一次修憲 因為山胞也是第一次 要放在憲法裡面 以前只有在ㄧ般的法律可以有 選罷法 用的到 可是憲法層次 是1991年 才正式把原住民 當時叫山胞條款的部分 放進來 所以那時候我們就去抗爭 可是很可惜的是第一年抗爭不成功
第一次的憲法運動無疾而終;到了1992年,國民黨中常會,徵詢過當時學術界,斷然決定要將 「山胞」 改為 「早住民」或「先住民」,因為名稱牽涉到台灣自然主權權利與歸屬;而堅決要原住民稱呼自我的原運團體,早住民或先住民的論調,讓他們相當不滿。(上集尾)
(原權會第二屆原權會委員 馬耀‧古木 阿美族 「原住民」就以文字來說 他是一個宣示 是主權的宣示 是承認這一個人民 他有先於國家 先於政黨 所以那個過程中 為了正名 有很多人一起 到陽明山去訴求]](原民日由來2013.08.01)
1992年5月21號,原權會再度發動「原住民族憲法條款」大遊行,冒著風雨,從文化大學遊行到陽明山中山樓,並焚燒寫有「山地山胞」布條,條款提出四項要求,其中一項,就是要將憲法增修條文中的「山胞」兩個字,改為「原住民」;就在5月26號,國大第二次臨時會,原住民籍國代,紛紛上台大聲疾呼,自我稱呼為原住民的態度與權利。
(1992.05.26前國大代表 林正二 阿美族 – 我們回顧我們原住民 一個為ㄧ能夠作為 台灣歷史 最忠誠 台灣歷史 最踏實的 見證人的原住民 從荷蘭西班牙 日本滿清日本 ㄧ直到台灣光復 我們原住民 可以說是不折不扣的 受到了將近四百年的 沒有尊嚴的地位 這樣的不平 這樣的憤悶 我不曉得各位先進 代表們 能不能理解到 那麼原住民的正名問題 就是所有 我們台灣原住民族群 最基本的尊嚴 也是最基本的人權 )
(1992.05.26 國民黨國代 林榮輝 阿美族 藉這一次修憲 藉這一次正名的機會 讓我們獲得尊嚴 讓我們恢復尊嚴 讓我們能夠在有尊嚴的情況之下 延續我們的文化 因為我們的文化 因為山胞名稱 而有斷絕的疑慮)
但面對國大強行表決通過國民黨的「山胞條款」,即使當時也是擔任國代,排灣族的高正治,穿著排灣族服上台發言,呼籲其他非原住民籍的國代要尊重台灣原住民族的自稱,也無法抵擋ㄧ黨獨大的年代,第二次的正名挑戰再度失利;不過正名議題卻逐漸獲得社會各界關注與支持,民進黨也將原住民族正名列為憲改議題之一,國民黨在民進黨這樣大動作之後,倍感壓力
(新北市議員 夷將‧拔路兒 阿美族 – 1994年 到那個時後 當然我們的原運團體 已經有非常強烈的決心 說這一年一定要成功 – 當年的4月 5月 要各政黨提出他的修憲版本的時候 國民黨的版本 還是不願意退讓- 國民黨要強行修憲 他要過四分之三 在野黨的力量很重要 雖然他還是掌握四分之三 但還是變數很大 我覺得那個時候 民進黨把正名的訴求 列為政黨協商的籌碼之ㄧ 是一個很重要的關鍵 –
一直到1994年4月10號,有了轉機,當時擔任總統的李登輝,藉由行政院文建會,在屏東舉辦原住民文化會議中,以國家元首身分在演講中採用「原住民」稱呼,這也是中華民國史上第一位,而且當時憲法上未完成正名,但因為這個關鍵舉動,讓原住民族正名運動快速升溫。
(原權會成員 麗依京‧尤瑪 泰雅族 -我們剛開始都看不到 他們的回應 一直到整個原住民 比如說像正名運動 它已經是一個非常強大的 在原住民內部 是一個強大的共識 然後原運又不斷的 給政府壓力施壓的情況之下 我們才看到李登輝總統 他有釋出一些 很技巧性的 那當然也有一些平地朋友 當時的平地朋友 也包括是在李總統的幕僚 也技巧性的做協助 所以才在國民大會的時候 然後用很技巧性 用了一個原住民這三個字
同年8月1號,國民大會表決通過憲法「山胞」正名為「原住民」,到了1997年,再次將「原住民」提升為「原住民族」,經過二十幾年的爭取,原住民族社會好不容易擺脫污名,脫離山胞名稱,稱自己個人為原住民,及擁有集體權利的名稱-原住民族。
正名二十周年,提醒不忘原住民族前輩爭取正名的歷程,辛苦且得來不易!
新聞來源:原住民族電視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