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enerator: eWebEditor */
p.MsoNormal, li.MsoNormal, div.MsoNormal {margin:0cm;margin-bottom:.0001pt;font-size:12.0pt;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div.Section1 {page:Section1;}
難民悲歌的解決探索
朱延昌/TOSP執行長
2011.06.01國父紀念館
前言:
退伍以後,一個偶然的機緣我進入了「台北海外和平服務團」擔任志工,六年來我個人受到的啟發與得到的教誨,遠遠超過我微薄的付出;很高興能有機會表達個人的一點心得,簡陋之處還祈多予指正。
壹.認識世界難民日
一.誰是難民:
1951年日內瓦<難民地位公約>定義為: 「因為戰爭或衝突等原因,被迫離開原籍國,卻因為種族、宗教信仰、國籍、政治意見或屬於某一社會團體等原因,並有相當理由讓人相信回國後將會受到迫害或得不到政府保護,而不能夠或不願意回到原籍的稱為『流離失所者』(displaced people);若跨越了國界進入別的國家避難,則成為「難民」(Refugees )。流徙沒有跨出自己的國境,被稱為「國內流離失所者」(internal displaced person)」。也屬於「難民」的範疇。
二.難民署的設立
聯合國1950年12月14日成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辦事處(Office of the UN High Commissioner for Refugees )。1951年通過《關于難民地位的公約》:主要是保護並幫助因二次世界大戰而流離失所者,提供庇護住所、食糧、飲用水與藥品等生活必需品,以及各項滿足難民基本需求的社會性服務。並謀永久解決而採取:返回原居住國、在庇護國安置或移民第三國等方案。60年來,難民署已協助約5000多萬人。目前在各國際民間組織的協力合作下,在120多個國家中有6000多名工作人員。
三.世界難民日的意義
1969年「非洲統一組織」因為複雜、悲慘的難民問題不但懸而未決且又不斷滋生,因而通過了「非洲難民問題公約」,更以1974年6月20日為“非洲難民日”以彰顯非洲難民的困境。聯合國也因為世界難民問題的日趨嚴重,於2001年也定6月20日為世界難民日。設定不同的難民主題,喚起國際社會對難民困境更多的關注。
貳.一路陪伴難民30年的TOPS
一、中華人權協會(原名為中國人權協會)台北海外和平服務團(Taipei Overseas Peace Service, TOPS)前身為中泰支援難民服務團(Thai-Chinese Refugee Service, TCRS,TCRS)於1980年因協助逃避越南及柬埔寨內戰的華裔難民而成立,1995年TCRS改組為TOPS,足跡先後在泰國、柬埔寨、盧安達、坦尚尼亞、肯亞及巴西等地,援助了近八十六萬人次。執行成效良好,不但累積了豐富人道援助經驗,並建立起國際聲譽。30年來, TOPS計畫的完整與紮實一向著稱於駐在國及相關的各國國際救援組織之間,目前主要的服務據點分別在泰國與巴西。
二、泰國工作隊的設置,源於90年代緬甸少數民族尋求生存安全的保障,引發大批難民逃至泰國。TOPS在泰國政府邀請下,進駐泰緬邊境進而與聯合國難民署(United Nations High Commissioner for Refugees, UNHCR),以及各國際救援組織長期合作執行教育服務計畫。目前主要分為三項:
(一) 難民營學前兒童發展計畫(Early Childhood Development Program )
自1997年起協助難民營41所社區幼兒園的整建翻修與經營管理,編印學前兒童發展(ECD)教學計畫與手冊,出版學前兒童發展雙月刊,提供二百多位幼教老師或幼教工作者培訓和津貼,以及四千多名難民學齡前兒童(3-5歲)的文具用品與營養午餐費用, 此計劃係與英國TBBC(營養午餐)、美國WE(遲緩兒童教育)、日本SVA(兒童書本閱讀)、加拿大RTP(推廣兒童運動遊戲) 等NGO組織共同合作。
(二)、泰國偏遠鄉村發展計畫(Thai Community Development Program)
泰緬邊境偏遠山區的甲良部落,由於地處偏僻,缺乏社會服務與基礎建設。資源不足、經濟困頓,成為弱勢民族。TOPS提供之計畫分別是基礎教育協助方案、高等教育獎助方案,以及偏遠社區服務方案等。合作單位有泰國政府及部落公部門、邊境綠色能源團隊(Border Green Energy Team)、達府邊境兒童協助基金會(TBCAF)等。
(三)、緬甸貧童教育服務計畫(Migrant Children Development Program)。
緬甸流工的孩子由於缺乏妥善照顧與合法身分,面臨著營養不良、無人教養、孩童販賣、暴力侵害的危險。目前位於美索(Mea Sot)地區的貧童收容學校近70所,TOPS自2005年起開始派員評估選擇極需支援的協助之,06年迄今每年提供資源之學校約十所,累計已應急幫助超過五十餘所。
三、巴西工作隊成立於2008年,在巴西僑領孫華碕先生的熱心推動與整合下,希望在TOPS長期的救援經驗與國際信譽中,擴大南美僑界長期人道慈善貢獻服務。其建立的基礎是在趙恩鴻醫生在麻州好水鎮默默奉獻多年、深獲印地安各部落感恩與信任與聖保羅僑界的鼎力支持上;宗旨在擴大協助巴西麻州散居在亞馬遜的上游河流原始林區之中的Xingu族七個部落、Xavante 族一百多個部落的醫療衛生(藥品,器材,義診)與學前幼童營養(食品捐助、送乳牛到部落);籌設的印地安醫療研究中心 除了人道關懷外,這項工作更直接影響了地球綠色肺臟的生機,因為印地安部落的健康,也就捍衛了印地安部落廣大的保護區,保障了世界生態環保最重要的課題–亞馬遜森林。
参、難民悲歌的問題探索
一、難民人數不斷增加;
聯合國1950年成立難民署原意為臨時機構,想不到半個世紀以後愈處理愈多,2003年難民總數(含流民)已達2千6百餘萬人,2007年更達3千八百餘萬人,2009年更擴大到4千三百餘萬人,2011年的數據極可能超過五千萬人,這是UNHCR過去六十年累積解決的難民數總合。如果未來國際強權不再認真重視,聯合國的處理依然軟弱的話,世界難民將仍然是增加的趨勢。
二、60%的難民遠離國際的關注:聯合國難民署的這樣表示是有依據的,以TOPS在泰緬服務的經驗與所見,難民營外的難民因多種原因不被接受於難民營內,其處境困難遠勝於難民營內之難民,可謂是次等難民,前述緬甸流工就是顯著的例子,由此我們當可了解難民問題的嚴重遠超過我們所見所知。
三、不義的戰爭不斷:
伊拉克戰爭(2003年3月20日-2010年8月19日)製造了五百萬難民;
美軍4419人陣亡,三萬四千多人受傷, 伊拉克人十萬喪生。戰爭花費逾兆美元,超過越戰和韓戰。戰爭長度也超越美國內戰,一戰,二戰的參戰時間。
但是最大的傷痛卻是衝突不斷,目前每月有6萬多伊拉克人逃離家園成為難民。在伊拉克有200多萬名國內流民,許多人在臨時搭建的帳篷裏勉強生存,由于安全原因他們無法得到援助人員的幫助。國外難民:敘利亞境內有大約140萬名伊拉克難民,約旦境內在50萬到75萬之間。伊拉克從世界上最富裕國家之一淪落為世界上生存條件最差的國家之一。1000萬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佔全國總人口的三分之一。營養不良問題十分嚴重。。
今年(2011)因為北非的動盪,利比亞自戰爭開始迄5月12日 已有超過74.6萬人逃離利比亞,還有約5.8萬流離失所者在利比亞東部的臨時居所中。後續惡化的因子仍在擴大之中;難民署的緊急救難呼籲,看來是緩不濟急。
四、難民是人類罪惡的象徵,更是罪惡的源頭:
二十世紀以來,人類文明的進步可從長遠以來奴隸階層的廢止得到證明,但是難民在不知不覺中又形成了新奴隸階層,基於在難民營內不知希望、沒有前途、尊嚴掃地;不平、不安、恐懼使得難民非常容易受不法份子拐騙、利用;這終究形成國際上動盪的原因。
肆.難民悲歌的解決探索:
2008/06/20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古特雷斯認為難民是:由政治原因造成的衝突和危機,加上政府管理不善以及氣候變化引發的環境問題交織成的多種全球性挑戰!例如:全球糧價飛漲對貧困人群嚴重影響,未來導致更多人淪為難民或無家可歸者。
個人以為十九世紀以來,資本主義逐利思想當道,加上人性的無知與貪婪
是難民悲歌的根本原因:而「國家奪利、民族仇恨、爭生存、搶資源」是難民問題的表象;在二十一世紀網路蓬勃的時代裡:「地球村的道德意識 、國際性的輿論力量、超宗教的志工風潮、世紀觀的簡樸風尚」等觀點的推動有其必要性,這也可由TOPS巴西工作隊的行動理念中得到輝映:「印地安人的健康照顧,也就維護了印地安保護區,進而保障了亞馬遜森林的完整,也就確保了地球肺臟的存在,讓人類滅絕的威脅得到轉機」。
五、結論:
難民問題的探索絕非個人淺見所能窺得全貌,難民問題的解決更非 一兩 個非營利組織、甚至國家能決定,目前看來連聯合國也束手無策!然而”機緣就是使命”,也是一種認命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