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海外和平服務團(Taipei Overseas Peace Service, TOPS)於 1980 年起執行中南半島難民援助工作至今,服務足跡遍及非洲、柬埔寨等國,多年來協助無數難民展開新生活。TOPS 自 1996 年開始持續於泰緬邊境難民營進行人道援助服務,為難民孩童創造良好的學習成長環境,受到聯合國難民署與泰國政府高度肯定,並與國際組織和當地團體建立深厚情誼。 學前兒童發展計畫(Early Childhood Development Program,ECD) 服務地點:美拉營(Mae La)、汶旁營(Umpiem Mai)、努波營(Nu Po),皆位於泰國達府(Tak Province) 服務對象:近 3, 300名難民營幼兒(人數依每年註冊人數浮動)、217 位幼教老師、廚師、訓練員及督導,多數皆為緬甸的克倫族人。 1. 計畫簡介 TOPS 20年來駐紮泰緬邊境 3 座難民營,發展幼兒教育,聘任及培訓難民青年與婦女成為幼教教師,同時與難民營中其他發展與救濟服務性社區組織合作,如克倫婦女組織(Karen Women Organisation)、克倫難民委員會教育單位(Karen Refugee Committee Education Entity, KRCEE)及其下屬的難民營教育單位辦公室(Office of Camp Education Entity,OCEE)等,共同推行營內幼兒園計畫。 本學年度三座難民營共計有38所幼兒園、3,233名孩童、198位幼教人員,和19位教師督導與訓練員。TOPS工作人員定期前往各營區督導幼兒園教學情況與學童出席率,並召開教師工作會議、提供克倫文與緬甸文學前教育月刊,並召開家長會議,鼓勵家長與社區共同關心孩子的就學情況。
2.服務內容 2.1 執行幼兒教育與教師培訓 泰國的學年時間為每年 5 月至隔年2 月底,TOPS工作人員自 5 月份學期正式開始前,陸續採購新學年各幼兒園所需要之教學用品、文具用品、廚房用具與餐具、廁所用品等,並分階段將所需物資送往難民營。家長與老師們也利用學童放假期間,合力進行校舍修復,為孩童提供一個更安全的學習環境。 5 月下旬,新學年正式開始,第一週為適應調整期,幼兒園內可以見到部分孩子仍需家長陪伴。TOPS工作人員也陸續收集各校註冊名單,註冊截止日後仍有部分孩童陸續報到,幼兒園也會辦理註冊,同時鼓勵老師們依照TOPS的課程規劃與提供的教具準備教案,並珍惜所發放之教育資源。
2.2 增進難民自助能力 援助的目的始終是為了讓受助者得以自立。TOPS 在教育計畫中除了提供必要服務,更重要的是對營內的難民督導、訓練員及教師們進行培力。營內每年新進之教師眾多,除了TOPS提供一年2次的培訓外,營內資深督導與訓練員更能自主執行新進教師訓練課程及家長幼教知識講座,TOPS 工作人員僅協助指導,以培養難民自身師資訓練的技能,同時鼓勵督導及老師們多閱讀幼兒教育相關刊物。督導們也會定期前往各幼兒園巡視協助、召開督導月會、教師工作會議與家長會議等,並主動前往難民社區與家長們討論親子教育和兒童發展。 在教師工作會議中,營內工作人員會針對相關議題進行討論、檢視並分享教育成果。討論議題包括課程規畫、學生出勤狀況、食物價格、難民營現況、營內環境衛生等問題。 此外,TOPS 工作人員亦以雙語(克倫文與緬甸文)編撰學前教育月刊(ECD Newsletter),紀錄邊境幼教事務與經驗,使教師、家長、教育工作者皆能分享切磋,並且交流各營區訊息。TOPS 也要求各幼兒園老師們定期交換教學現場,藉由到不同幼兒園觀摩、學習,使新舊教師分享經驗,共同成長。 2.3親子教育與難民社群參與 除了在幼兒園舉辦各類活動,TOPS 更希望與當地社群互動,鼓勵家長共同參與學校事務。部分家長會協助製作營養午餐、幫忙在餐後清洗餐具、打掃教室。家長與社群力量的投入,能使幼兒學前教育獲得更多的支持並打造兒童友善環境。 幼兒園年度校舍維修整建工程,於 3 月下旬學期結束後展開,持續至 5 月初,由各幼兒園家長與社區成員共同協助整建,TOPS 營內督導及訓練員也會定期訪視,瞭解各幼兒園整建進度。 6 月時,TOPS 也舉辦家長會議,除了難民家長們,也邀請營內難民領導(camp leader)、區域領導(camp section leader)及各幼兒園委員會一同參與。除了向家長說明學前兒童發展的重要性,更讓孩童家長瞭解幼兒園運作,鼓勵家長持續讓孩子就學,參與協助幼兒教育,一同改善孩童的學習環境。 家長會議讓所有孩童照顧者擁有更良好的合作關係,營內教育委員會及其他夥伴組織(RTP、SVA、TBC,詳見下列合作組織介紹)亦到場瞭解 TOPS 幼兒教育發展計畫,並給予高度肯定。TOPS 工作人員也在會議中介紹 2016 學年度的課程規畫、學童資料整理,並說明如何善用計畫彼此合作,以達到學前兒童發展的目標。 2.4 辦理幼兒園免費營養午餐 難民營內的食糧為補給制,且能發放之食物僅有米、鹽、油等乾貨,不包括新鮮蔬菜、水果及肉類等,因此TOPS不只贊助烹飪器具與餐具,也與合作夥伴TBC共同合作,提供每位孩童每天每餐5泰銖的資助,讓家長與教師共同採買新鮮蔬菜、雞蛋、肉類及製作營養點心Asia REMix等,以提供幼兒園孩童免費且營養均衡的午餐,並持續注意營養午餐計畫之管理。營內督導及訓練員每月繳交營養午餐報告及相關報表,確保計畫從食材準備到午餐發放都能合乎健康與衛生標準,讓孩子們能安全攝取必需且均衡之營養。 2.5跨組織協力合作 在長期推動服務計畫的過程中,TOPS 已與許多在地團體和國際組織建立起夥伴關係,亦會參與相關協調會議,與各組織共同合作、執行各項關於衛生、營養、幼教等服務工作。 TOPS合作之在地組織 ‧難民營克倫自治教育單位(Karen Refugee Committee Education Entity,KRCEE) ‧甲良婦女會(Karen Women Organisation,KWO) ‧緬甸移工子女教育委員會(Burmese Migrant Workers’ Education Committee,BMWEC)  TOPS合作之國際組織 ‧美國難民委員會(American Refugee Committee,ARC):每月在汶旁買及努波難民營內為幼兒測量身高體重,記錄幼兒成長並發放肥皂等相關物品。 ‧法國國際電影援助(Film aid)及法國國際團結(Solidarités International):於美拉難民營提供肥皂及衛教。 ‧法國國際助殘組織(Handicap International):在美拉、汶旁買及努波難民營為教師及訓練員提供地雷風險教育。 ‧法國第一緊急救援國際組織(Première Urgence Internationale):在美拉難民營為教師及訓練員提供登革熱防治教育。 ‧泰王國政府(Royal Thai Government):TOPS 每年需取得泰國內政部許可,使得於營內執行學前教育計畫、提供營養午餐。 ‧加拿大樂益會(Right to Play,RTP):每月固定籌畫幼兒園教師訓練,同時協助 TOPS 相關幼教教案之教師訓練,並至幼兒園提供幼教活動。 ‧日本和平志工協會(Shanti Volunteer Association,SVA):於邊境難民營執行圖書館計畫,定期為營內工作人員籌組相關訓練課程,提供 TOPS 工作人員至該組織設立之營內圖書館借閱故事書,供老師上課講故事或給學童閱讀。 ‧達府邊境兒童協助基金會(Tak Border Child Assistance Foundation,TBCAF) ‧邊境聯合會(The Border Consortium,TBC)與 TOPS 共同合作營養午餐計畫,並於2016協助TOPS進行校舍補修。 3. 困難與挑戰 邊境山區目前正值雨季(5-10 月),導致營內前往部分幼兒園之道路滿是泥濘,若無家長陪同,往往有些孩童難以到學校上課,許多幼兒也因雨季而發生腹瀉等情形,健康狀況不佳。 因新學期開始,部分新生也因懼怕陌生環境而需家長陪同上課,TOPS 與營內督導隨時關懷這些需要特別協助的孩子們。部分難民營的區域領導也會協助訪視常缺席的孩童,了解孩童現況並提供即時幫助。 有些幼兒園面臨水資源短缺,TOPS 工作人員輔導老師們在下雨時收集雨水,並努力維持幼兒園清潔。 各項物資價格持續上漲,糧食補助減少,許多家長也無法像往常一樣贊助油及黃豆,這都將使營養午餐計畫之推行更為吃緊。 TOPS 於泰緬邊境之難民營計畫旨在提供難民幼兒完善的成長教育環境,致力於難民自身長期能力的建構及師資培力,為難民未來返家做準備。TOPS 急需長期及穩定之小額捐款,以做為延續計畫之命脈,此部分仍有待加強勸募,並讓社會大眾更加了解 TOPS 與難民們的努力。 其他邊境計畫支援:部落高等教育宿舍資助、移工學校師資訓練 ‧部落高等教育宿舍資助 1 計畫簡介 原名為「泰鄉村發展」(Thai Community Development,TCD)之計畫,為 TOPS 自 1996 年起與泰國教育部門、在地夥伴組織達府邊境兒童協助會(TBCAF)合作,於泰國達府之踏松楊縣、美索縣、美拉瑪縣等地設立若干部落小學、推行甲良族青年教育發展之計畫。過去共同服務對象為約 700 位甲良族學子,共 10 所部落小學、3 間高等教育宿舍。 泰緬邊境偏遠山區世居少數民族甲良族(克倫族),甲良部落過去以種植旱稻與採集、漁獵維生。然在全球社會快速變遷之下,面臨耕地減少、人口增加、資源貧乏等困境,形成越來越嚴峻的生存挑戰。再加上地處偏遠及文化差異、語言溝通困難,泰國國內專業人員常無法適應山區部落生活,部落因此長期缺乏基礎設施與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 TOPS 長久以來以補助器材設備、文具用品、教案規畫、師資培力等方式,協助城鎮公立小學在山區部落設立分校,並依循當地教育體系加以規畫執行,以學前教育、識字、算數能力與母語教學等內容,讓更多山區少數民族習得基礎教育。TOPS 與在地組織 TBCAF 密切合作,結合部落社區力量,長期培訓聘任當地部落青年擔任小學助理教師,培養社群人力資源,累積在地能量,促進部落發展。 由於部落孩童在完成小學教育後,即使有心繼續升學,普遍仍因家境清寒而無法至外地念書。TOPS 因此也與 TBCAF 共同資助高等教育宿舍,並提供獎助學金。透過社區推薦與遴選,這些部落青年得以入住山下學生宿舍,就讀國中、高中或高職,不但有英語與電腦等課程,部分學生更能繼續進大學深造。 唯自 2015 年起因經費嚴重短缺,TOPS 迫於無奈暫緩教案執行等計畫支援。然因深自顧念過去心血與情誼,TOPS 駐泰工作隊仍持續訪視各學生宿舍,資助部分宿舍經營,期盼將僅剩資源集中於宿舍管理。TOPS 也如從前一般,與 TBCAF 在邊境彼此扶持,共同在資源匱乏中奮力前行。 2 服務內容 2.1 資助青年學生宿舍 TOPS 與在地組織 TBCAF 共同扶助 3 間學生宿舍、約 50名學生,並提供學費與交通補助、文具用品、食物住宿、生活輔導等支援。各宿舍區皆聘有生活督導,協助學生生活管理,並由學生分工準備餐食、輪值整理宿舍內外、協助社區活動,同時種植蔬菜、豬隻、漁與青蛙等,力求自給自足並獲取足夠營養。
‧移工學校師資訓練 1 計畫簡介 原名為「緬甸貧童助學方案」(Migrant Children Development Project,MCD)之計畫,為 TOPS 自 2006-2009 間,與夥伴組織「緬甸移工子女教育委員會」(BMWEC)合作,於泰國達府的美索縣、波啪縣、美拉瑪縣等地,透過物資補助、教師訓練、緊急資金等方式,扶助約 1200 名緬甸孩童、15 所以上之貧童學校與移工社區。 緬甸因過去軍政府長期專制獨裁,國內經濟倒退,對外鎖國封閉,缺乏各項民生資源。成千上萬的緬甸家庭因此被迫遷至泰國成為廉價勞工或非法移工,只為求一份溫飽。許多移工下一代因此淪為街童,必須拾荒、非法打工等貼補家用,並且失去受基礎教育的機會。 TOPS 因此協助在地團體共同推動貧童學校之教育,包括校舍整修、營養午餐、文具補助、師資培訓,以及教師津貼、水電費等緊急支應金等,於當地社區獲得良好成效與肯定。 唯自 2009 年底開始,礙於學校規模擴展、募款不易等因素,TOPS 暫緩教師津貼、文具用品、學校營養午餐等服務。但基於持續不墜的關懷,TOPS 目前仍維持每年 2 次之幼教師資培訓工作坊,並提供小額緊急救助,未來將視情況提供必要協助。 2 服務內容 2.1 協力師資培訓 5月 24日至 26日,TOPS 與夥伴組織 BMWEC、臺灣全球在地行動公益協會(Glocal Action)共同合作舉辦為期 3 天的「幼教師資培訓工作坊」,共 76 位教師參與。教師們來自 28 所泰國境內之緬甸貧童學校及 15 所緬甸境內校所。此次培訓的主題包括學前兒童展課程規劃、教室管理、兒童行為評估、蒙特梭利教學法,同時融入歌曲與遊戲,讓課程活潑有趣。 TOPS亦參加 BMWEC 舉辦之緬甸孩童教育服務協調工作會議,透過自身難民營幼教計畫之經驗交流、資訊分享等方式,共同討論如何提升邊境辦學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