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會陳瑞珠監事投稿於中時電子報

機師工會在大年初四宣布罷工,成了春節期間出遊乘客的惡夢,歷經7天共160小時後,華航勞資雙方才達成共識,結束這場罷工事件。在協商過程中,神隱的一些機關首長們,卻在華航勞資簽署團體協約的記者會上紛紛現身搶麥克風,收割成果,反而受到負評。

此次機師工會罷工提出5大訴求,要求納入團體協約,華航資方對工會的訴求以近90%的大幅度埋單,才暫時平息了風波,機師工會可說是取得了勝利。但華航未來每年將增加數億元的成本,這部分可能轉嫁到機票,加上華航是泛公股公司,全民也得埋單,其實有損公眾利益。而且罷工也只是暫時平息,協議中限定未來3年半機師不得再罷工,但若資方未能改進訴求中的部分協議,則3年半後工會不排除再次啟動罷工,華航營運仍存有隱憂。

機師罷工雖落幕,但處理的結果卻不得民心。公共航空事業屬於大眾交通運輸,機師罷工影響公眾權益甚鉅,比起2016年的空服員罷工影響更大,因為飛機沒人開了。機師工會選擇春節期間罷工,的確可以給資方更大的壓力,但消費者何辜?這場罷工迫使無辜的消費者敗興而返,有的甚至錯過重要行程,還有人因無法返鄉與親人會面而淚灑機場,不諳臨時轉機作業的老年人也受到驚恐,過程中都顯現華航的應變能力不足,以及機師缺乏職業道德。在這場罷工裡,社會公共利益與消費者權益都被犧牲了。

機師罷工是依法有據,但決定罷工的手段卻值得商榷,政府應考慮修法,大眾運輸相關工會未來發動罷工應給予「預告期間」,預告不是為了提供資方應變的時間,而是要顧及公眾行的權益,讓民眾有應變調整行程的準備時間。

綜觀這次政府主管機關和華航對機師罷工的因應作法,在第一時間能作為卻不作為,任由罷工事件發酵,以致損害人民的權益。雖然有部分學者認為此次機師罷工是台灣勞權的一大進步,但如果是在犧牲公眾利益的刀俎之下增加了部分勞工的私利,其實也沒什麼好高興的。

雖然這次機師罷工華航未如之前空服員罷工一樣,對工會的要求照單全收,但資方仍讓步不少。在事件落幕後,政府相關單位應重新檢視我國相關飛安及機師罷工的法律,並參照美國FAA及歐洲EASA所發布的規定,例如機師酒測、飛行時間和派遣等,來修正國內的制度,徹底拔除航空公司罷工危機的引信,讓民眾能安心搭機。

(作者為勞務管理公司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