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年關注性別教育的我,很高興在教育改革的九年一貫課程之下,「性別平等」與「人權教育」分別成為融入正式課程的七大議題之一,於九十學年度開始進入了長久以來對這些主題缺乏認知、有如荒漠的校園。「性別」與「人權」這兩個議題對我來說,他們共同的地方就在於對「弱勢族群」的重視與扶植。在這裡,我想借用多元文化教育的觀點,來說明在教育界與諮商輔導界過去對弱勢族群的五個演變進程,以彰顯目前在校園裡我們對所謂「弱勢族群」可以採行的方式。

一、為特殊及文化不利族群進行教育:這種方式假定有一種主流、優勢的文化存在,其他的則為邊緣、不利、或劣勢,我們在校園中就是要建立一個橋樑,提供更多的資源,讓這些弱勢不利者盡快融入、同化到主流文化中,這樣就自然而然達到公平了。

二、強調人際關係的教育:強調「人同此心」、人類的共通性,在校園裡要教導如何愛人、相互尊重,以達到同理心與最大的諒解。並教導偏見、歧視給人類帶來的危害。平日多利用合作學習與異質小組的組成,提供學生對不同背景差異的認識,並學習適切溝通、以增進社會技能。

三、對被壓迫族群的增能:學校提供許多活動或諮商輔導,讓這個小團體理解到傳統所造成的問題,並讓他們重新獲得力量,並獲致學業上較好的成就、更好的學校適應。

四、進行多元文化教育:有別於以上三種方式,多元文化教育重視社會正義、人權、機會平等、以及文化差異的價值,故要改變主流文化,反而是要向不同的文化靠攏。學生被鼓勵要學習不同的語言與文化,大規模、制式的標準化測驗應該被限用,應配合學生的需要與特色來實施多元評量。除正式課程外,課外活動或校外活動的參與應被視為同等於課內學習一樣重要。被性別、種族、能力等因素分類或分組的方式應極力避免。

五、社會再建構[social reconstruction):除進行多元文化教育之外,本方式再增添對學生社會正義的教導,包含對不同種族、性別、階級、性取向、身心障礙者的強調,並進行社會運動與改善,如增進他們的社會參與。在教學上,教師可以使用以下四個步驟:1. 創造友善的學習環境,讓學生使用權力[power)與學習發聲[voicing)。2.幫助學生分析問題與情境、增進學生的覺察。3.發展促使社會改變的技能。4. 串聯、與採取行動。

愈來愈多的論述討論到二分的危險性:善與惡、美與醜、黑與白、對與錯……,而在校園中當我們過於獨斷而缺乏討論的可能性時,就會有極大的衝突產生。以上五個方式可以看出這幾年我們的改變,但在校園裡面我們還有很大的推行空間。就第一線的老師而言,我們可以藉由網路上的許多小影片來分享,作為教學材料的一部份(如聯合國基金會的人權小卡通http://www.unicef.org/videoaudio/video_top_cartoons.html)。另外,課程裡的3C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態度—Care, Concern, Connection,老師可以根據以上的五種方式,適切靈活運用在教學中。我認為,教育的目的,是使人活的更有智慧、更美好,性別平等教育也是、人權教育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