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前言
2005年台灣人權指標調查結果終於出爐了,今年除了依往例進行「司法」、「婦女」、「兒童」、「老人」、「勞動」、「身心障礙者」、「文教」、「經濟」、「環境」等調查,中輟幾年的「政治」人權指標調查今年再度進場。綜觀各項人權指標調查結果,相較於2004年的台灣人權調查數據,老百姓的人權似乎也隨著國內政經環境的紛擾不安,呈現停滯低迷,倒退下滑趨勢。十項人權指標、共十三個分類的調查結果,其中高達九個分類出現開倒車現象,無疑再度衝擊「人權立國」的願景。以下僅就今年度各項人權指標調查結果,分別摘要說明。
貳、各項人權指標調查結果摘要說明
一、司法人權(滿分為5分(以下同), 菁英組:總平均3.20;機構收容人組:總平均3.21;刑事受害者及家屬組:總平均3.62)(摘自陳榮傳教授報告說明)
雖然新刑事訴訟法制已於93年9月1日正式實施,但司法保障人權的效益究竟發揮多少功效呢?整體而言,今年的司法人權相較於去年,在菁英組的評分,「警察調查階段」、「檢察官偵查階段」及「監獄執行階段」均呈現退步現象,而「法官審判階段」則呈現進步現象。在受刑組的評分,無論是「警察調查階段」、「檢察官偵查階段」、「法官審判階段」及「監獄執行階段」均呈現進步的現象。就司法保障人權而言,受刑人的感受應是最直接,也是最深刻,因為彼等均是循司法審判程序定讞服刑,對於上述四個階段的過程能夠持正面的評分結果,足見我們的司法是真的進步了,相較於社會菁英組的評分,整體來說,社會菁英組對於司法保障人權,應非持絕對的正面肯定,顯示彼等對司法改革的期待,換句話說,司法改革仍須再積極推展。
二、政治人權(總平均:2.81))(摘自高永光教授報告說明)
總體來說,2005年台灣政治人權指標調查,在「公民權和自由」面向的總平均評估值,相較2002年有些微進步。但「平等權」面向卻呈現退步的情形。經過政黨輪替的台灣,執政黨在政治平等權上的表現,似乎沒有長足的進步,在「政府能致力於消弭特權存在的程度」的問項中分數也是偏低的情況,這也難怪媒體經常披露執政黨政治人物在特權追求上,比起過去國民黨執政時代,不遑多讓,因此,出現此種評估結果,並不意外。而在「對於停留或居留本國境內之非本國人,能給予基本人權保障的程度」、「民意代表能反映民意及監督行政部門的程度」、「政府對媒體建議的接受及檢討程度」及「政府的貪污程度」等問項,評估人的分數都是呈現「差」的情況,這些都與目前社會大眾對於現況的政治問題的觀感,呈現相對應的情形。此外,「政治效能感」也在退步當中,當政治效能感降低,表示老百姓對公共事務的冷漠與疏離,這也是台灣這幾年,民眾認為政府無法傾聽人民的聲音,漠視民眾的感受,相對的民眾逐漸對公共事務失去興趣與信心,讓人民無意願參與公共事務,或許亦是阻礙民主政治發展的因素之ㄧ。值得注意的是在「民主鞏固」面向,其中有關司法獨立部分,是所有問項中得分最低的,可見,未來最需要加強的乃是司法權能夠超然獨立運作,以維司法的公平與正義之內涵。
三、經濟人權(總平均:2.91))(摘自藍科正教授報告說明)
由於台灣近年經濟發展每況愈下,2005年台灣經濟人權指標調查結果顯示,整體觀之,評估人無論是「消費權」、「生產與就業權」、「政府角色」的看法,不僅傾向質疑且較去年退步,這種變遷的情況之可能是受媒體經常報導詐騙案,不景氣的跡象,油價大幅攀高,多次颱風造成農產品價格高漲,以及評估人與2004年不同,且其背景更多元化等因素的影響。進而言之,在消費權方面,評估人對「壟斷」、「政府政策」及「不實廣告之有效管理」等消費權是受到質疑的,但在「消費需求的滿足」和「消費權益受損的申訴」等二項,評估人卻傾向肯定的認同。在生產和就業權方面,雖然評估人對於「自由創業」及「容易就業」是持肯定的評價,但因受整體不景氣的影響,「勞動報酬的不適當」和「個人轉業的不容易」等問題也被凸顯出來,而在就業與升遷的限制方面,其「年齡」和「性別」的限制問題仍舊存在。至於廠商生產權會因「政策需要受限制」以及「地下廠商對合法者之影響」等方面的改善,也仍待加強努力。在政府角色方面,評估人除民代傾向肯定政府的角色,其他職業別均多傾向質疑政府的角色。在此必須特別提出的是,大多數評估人認為政府應該訂定個人繳交所得稅的「最低稅率」,因為免稅大戶的存在不符經濟人權。同時,因「逃稅」及「特權減免」,造成租稅負擔之不公平性,亦是評估人認為租稅負擔之不公平性的存在問題。至於其它項目如「因逃稅及特權減免造成租稅負擔之不公平性不嚴重」、「政府法令對生產者和消費者權益保障適切」和「個人財產權受到合理保障」等也多傾向質疑,隱示各界對經濟人權中的政府角色之期待甚深,值得政府關注。
四、婦女人權(總平均:2.78))(摘自潘淑滿教授報告說明)
性別平權已是國內重要的公共議題,雖然這些年來,陸續通過了與性別平權有關的法案,但過去參與婦女人權指標評估人,都感受到無論是私領域的婚姻生活與家庭關係或是公領域的工作權益與政治參與權,婦女人權普遍不受到重視的事實。根據2005年台灣婦女人權指標評估結果,婦女人權分數已從去年的及格邊緣(60.80分)滑落到55.60分,這點顯示台灣婦女權益與婦女地位一直未受到最基本的保障。換句話說,在婦女人權指標評估項目,只有「社會參與權」與「教育權」達及格水準,象徵著日常生活中婦女的『社會參與權』及『教育權』是受到最基本的保障,可是『健康權』、『政治參與權』、『人身安全權』、『婚姻與家庭權』及『工作權』等五項婦女人權指標的評估分數都未達及格水準。進而言之,性別平等表面上雖然在受教權和言論自由等方面有著相當程度的保障,但實際上受教權和言論自由卻是不分性別在現今的社會中受到相當大的重視,「社會參與權」與「教育權」不僅僅是在女性方面有所成長,而是整個社會都在進步,可是其他如「同工不同酬」、「家庭暴力」及「政治參與」等長久以來性別不平等的議題,卻依舊沒有改善,這將令人聯想到婦女人權的進步或許只是伴隨著男性人權成長,女性始終擺脫不了「第二性」的污名,更彰顯政府普遍忽略對婦女權益基本的保障,不禁讓我們思考政府在婦女人權保障的政策面及執行面實有深刻檢討之必要性。
五、兒童人權(總平均:2.73))(摘自彭淑華教授報告說明)
根據2005年台灣兒童人權調查顯示,評估人對於我國兒童人權保障分數仍舊未達標準分數,而且這四項人權指標如「基本人權」、「社會權」、「教育權」及「健康權」的總平均相較去年略為偏低,在此必須特別提出的是,在基本權方面,今年度一些問項得分退步的指標如「兒童收養制度有明確之法令規定,使有需要之兒童能因此獲得家庭生活之保障情形」、「當兒童權利受到不法侵害時,政府能予以適當之協助與保護情形」、「當兒童之家庭功能喪失(或有所不足),政府或地方機構能予以適當之協助與保護之情形」等問項。以上問項大都與政府政策有關,顯現出評估人對政府的期望顯然比政府所做的還要高,兒童人權的進步不只是一種口號,除了社會大眾對兒童人權的認同外,也與政府公權力或相關制度建立、服務提供有關,反映出來的可能是期待政府部門扮演更積極性的基本人權維護的角色,不僅是在協助保護兒童權利避免遭受侵害,有關「兒童最佳利益」的觀點亦應落實在相關之政策或法令中。在社會權方面,「兒童福利資源」得分偏低,顯示兒童福利在社會福利資源中所佔比率之增加是需要再加把勁,其中在兒童受虐、低收入戶兒童和身心障礙兒童方面,分數則是比去年降低,此類的問題在社會上也是層出不窮,反映出評估人對此感同身受。對於特殊兒童群體,如發展遲緩兒童、單親家庭之兒童照顧等的成績亦較低,顯示有關這些群體之保障仍應積極辦理。在教育權方面,其他問項大多呈現出進步的情況,如「對於學齡兒童逃學及中輟行為之輔導與協助情形。」、「不同族群兒童能公平與適切的獲取教育資源之情形」等,顯示出政府雖然在兒童教育權上的努力獲得大眾的認同,但評估人認為兒童享有之教育資源,其「質」與「量」是有城鄉差距,城鄉差距及資源的過度集中是阻礙兒童教育權發展的因素之ㄧ,可見不僅僅是個案的問題,這已經轉變成結構上的問題,希望政府未來仍應積極縮減城鄉教育資源的差距,避免陷入惡性循環中。在健康權方面,雖然評估人認為基本公共衛生保健已達一定水平,但政府未來仍應積極縮減城鄉醫療資源的差距,讓都市化程度較低區域或是偏遠地區兒童亦能享有基本健康權之保障。
六、老人人權(總平均 菁英組:2.86、受服務組:3.15))(摘自王雲東教授報告說明)
2005年老人人權指標調查,整體言之,社會菁英組的得分,相較去年是有進步,其五大類評估指標得分高低依序為參與、照護、自我實現、尊嚴以及基本人權;而社區老人組則比去年退步,其四大類評估指標得分高低依序為照護、尊嚴、基本人權、參與與自我實現。至於社會菁英組與社區老人組建議政府未來應在保障並提升老人人權方面最優先努力的層面可說完全相同,都是「健康照護人權」居首、其次是「基本人權」、「尊嚴人權」、「自我實現人權」與「參與人權」。進而言之,若從社會菁英組和社區老人組對於老人人權各項指標的看法,亦是如此。由此可以看出老人自主性的意見表達,與社會菁英組的看法在某些方面或許是一致的,但也並非完全相同,例如菁英組與社區老人組在總平均有趨於一致的現象,但在各指標分數的高低排序上則是完全不同,顯見兩者有其見解上的差異。因此在未來資源的分配與福利服務的提供上,應儘量達到平衡,並兼顧兩者期待的著重點。
七、勞動人權(總平均:2.41)(摘自劉梅君教授報告說明)
勞工權益向來是政府所關注的政策議題,但很遺憾的是去年及今年所有勞動人權指標的五大面向,全都不及格,且所有面向的分數持續退步。「勞動政策」是這兩年來持續退步且持續惡化,也是所有五大指標中被評價最低者,表示目前政府推動國公營事業民營化、勞動彈性化、外勞政策等三大勞動政策,評估人是持保留質疑的態度。更值得注意的是,在這次評估者對於政府遇到勞資爭議發生時,未能「依法行政」、「政府勞動檢查」落實不力、「雇主任意解雇,卻不予合理補償」等問題,均受評估者不滿,值得政府深思。在「弱勢勞工」保護上,「外籍勞工」保護的情況最為惡劣,不論是「外籍勞工應享有基本勞動權益的保護,目前法令規範的完備程度?」或是「雇主依法提供外籍勞工基本勞動權益的程度?」,分數都是大幅下降,尤其是今年發生的高雄捷運泰勞抗暴事件,嚴重暴露外勞人權被踐踏,更影響評估者對勞動人權的負面觀感。至於老年安養也不受評估人肯定,今年政府於七月一日正式實施的新制「勞工退休條例」,似乎未能有效緩和勞工對其老年經濟安全的疑慮。
八、身心障礙者人權(總平均:2.62)(摘自王增勇教授報告說明)
2005年台灣身心障礙者人權指標調查結果,整體平均分數,較去年稍微增加,評估人對身心障礙者的健康照顧權評價最高,教育權與司法權次之,再次是社會參與權及工作權,排序最低的則是生存權。如果從過去四年的排序來看各項指標之間的變化關係,我們發現健康照顧權與教育權的排名逐年上升,而生存權與工作權則一直排名最後二名。若從各項調查觀之,缺乏社會制度提供後續照顧,造成家庭照顧者重大負荷、醫療資訊無法即時掌握影響身心障礙者權益、「重醫療、輕照顧」的制度設計造成身心障礙者淪為極大化健保給付的籌碼、身心障礙機構進駐社區頻頻受阻及設置的無障礙環境推動委員會的功能不彰等問題,均是政府在處理身心障礙者政策與措施,必須審慎研議的課題。
九、環境人權(總平均:2.51)(摘自於幼華教授報告說明)
整體而言,評估人在「環境權的認知」、「政策與績效」及「政府、民眾與傳媒的教育角色」等三個議題指標下的39項調查指標結果顯示,不同評估人對環境權的保障度或滿意度評價,皆未能達「勉強接收:尚可」的滿意度標準值。進而言之,本年度「菁英組」評估人者,對土地規劃時杜絕弊端之貫徹能力最無法認同,而對誘引垃圾減量政策接受度乃給予較高或較正面之認同。再者,有關調查最高與最低評價題項,評估人認為評價最差的三項排序,以「杜絕幣端之貫徹能力」居首,其次是「規劃國土善用課題」,再次是「保護海洋(岸)資源」。在評價最高的三項排序,以「誘引垃圾減量政策接受度」,其次是「推動社區大學開授環保課程的可接受度」,再次是「居住地飲用水質」。
十、文教人權(總平均:2.87)(摘馮朝霖自教授報告說明)
2005年台灣文教人權評估調查的結果,顯示整體評估結果未臻理想。五大類文教人權指標的評估值表現,只有學生人權與人權教育權兩類達到平均標準以上,尤其是人權教育權,今年首度達到平均標準,顯示2000年以來,人權教育政策獲得了初步成果。其餘「基本教育權」、「人民參與權」、「文教工作者人權」以及「人權教育權」均未達到平均標準,在此必須提到的是人民參與權在過去(1999-2004)的調查中,均未曾達到平均標準,今年亦不例外,並且繼續下滑。進而言之,本年度文教人權評估值最不理想的事項有十項:1.大學校院學雜費收費的適切性、2.各級公私立學校教育品質的均衡性、3.國民教育不因地區而有品質的差異、4.國家教育經費投入的適切性、5.高中高職教育不因地區而有品質的差異、6.大學教育(含一般大學、技專校院)的整體品質、7.家長對學校教材選擇的發言權、8.高中、高職多元入學方案的適切性、9.大學多元入學方案的適切性、10.人民參與教育決策過程的機會,在上述十大項目之中,大多牽涉到社會公平正義的問題,頗值得有關當局的重視。
參、結語
綜上所述,2005年度台灣人權指標調查評估,整體而言較去年呈現退步的現象,考其原因是國內政經的動盪不安、政府未能積極且有作為的面對人權問題所致。面對「人權」逐年的退步,除了上述因素之外,與社會大眾對於人權的本質,未能明確的瞭解也有其相對的關連性,尤其是身處於現今的民主法治社會,必須先瞭解何謂人權,方能進一步探討人權問題,這也是透過本調查研究,無形中教育社會大眾認識人權內涵之目的。
政府近幾年來亟力倡議「人權立國」,惟從2005年度台灣人權指標調查評估結果顯示,民眾對於人權保障的感受,顯然與政府有相當程度的落差,不升反降的數據,證實人權蒙塵,「人權立國」不啻空談,淪為選戰口號。是以,如何重新燃起民眾對於人權保障的信心,乃政府當務之急。中國人權協會謹此呼籲政府重整落實國內的人權政策,擘畫高瞻遠矚的人權願景,不要讓台灣在人權保障運動的國際舞台中缺席。(本文有關各項人權指標之說明係摘錄自主持教授之說明報告,中國人權協會不帶個別立場,謹翔實登載)
*點選下圖參閱「台灣人權指標2004年與2005年比較表」中國人權協會理事長李永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