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照4障礙 社區化促良性循環
中央社 2014年02月18日 14:44
面對長照需求,民間團體指出現行制度是惡性循環,人力、服務、空間及使用上更是障礙,建議社區在地老化應推動「社區整體照顧服務」。
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台灣勞工陣線、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婦女團體全國聯合會、社團法人台灣居家服務策略聯盟及婦女新知基金會今天共同成立普及照顧政策聯盟,召開「社區大家庭的整體照顧服務」記者會。
估計2018年時台灣將進入高齡社會,據國民健康署調查顯示,65歲以上長者中近2成失能者,日常活動無法自理、需要人照顧的女性及男性時間分別是7年及6年。
普及照顧政策聯盟召集人劉毓秀說,長照服務法在立法院初審通過,目的是要為「長照服務網」鋪路,並在民國105年銜接「長照保險法」,不過行政院「長期照護服務網計畫(第一期)」在現行長照制度架構下是窒礙難行。
在健保制度下,「台灣老人活得老」,但是卻不見得活得好,普及照顧政策聯盟指出,健保、外勞政策加上重度癱瘓者的三合一現象形成「活不好、死不了」,尊嚴老化成為空談,目前長照困境是人力不足、服務無彈性、使用困難、空間障礙。
普及照顧政策聯盟希望從整體社區照顧角度思維,擬出「社區整體照顧服務」,聯盟副召集人王品說,包括從衰老或輕度到重度失能都可以善用社區資源。
王品說,內容包括「健康與社交促進活動」、「到宅服務」、「社區老人廚房」、「日間托老」、「短期住宿」、「夜間訪視」,運動社區內二度就業或中高齡女性及長輩間互助模式。
普及照顧政策聯盟呼籲,政府及社會單位應從良性循環思維著手,並針對四大障礙提出解套方法,推動社區整體照顧服務,建立永續社區生活/經濟網絡,落實在地老化。
資料來源:中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