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大點不亮隧道光源
楊泰順/文化大學政治研究所教授
馬英九執政六年,政策缺乏方向,管理沒有效率,執行不見魄力,就連政府清廉也頻出狀況,人民火大並不讓人意外。但昨天在民進黨主導的嗆馬大遊行中,這把火非但沒有點燃隧道的光點,恐怕反而加深了台灣人民的疑惑與徬徨。
多元社會對政府政策的意見向來就相當分歧,民主學者因此指出,民主社會不可能存在明確穩定多數,作為政府決策的依歸;執政者因此必須在分歧的諸多「少數」中,針對特定政策尋求「積累多個少數形成多數」的可能性,待政策通過,此一臨時多數便形解散,有待重組另個「少數聯盟」支持後續的議題。馬英九的失敗,便在於施政缺乏重心與順序,使得「少數聯盟」難以形成,近乎眾叛親離。
但執政者的策略思考方式,對在野人士卻不見得適用。在特定政策成形後,反對意見必然隨之浮現。若要迫使執政者變更政策內容,反對者必須展現一定的意見強度,使執政者了解先前的「少數聯盟」並不可恃。然而,意見強度無法透過民調呈現,反對陣營因此必須透過集會遊行,或甚至暴力威脅,吸引執政者的關注。反對陣營若企圖和執政者「拚人氣」,集合個別議題的反對勢力形成一個大型的集會遊行,結果反會使得各個議題在活動中失焦,使執政者感受不到壓力。
這次民進黨的嗆馬遊行,人數的聚集無疑是成功的;但在議題的營造上,則如前段所述,贏了面子卻不見得爭到裡子。先就三大訴求觀察,反媒體壟斷、召開國是會議與內閣全面改組,彼此間性質完全不同,任何政治的門外漢恐怕都不相信這三個議題可以激發參與者的熱情。而參加者更是如同百衲布,拼湊了目標各異的不同團體。如企業老闆的扶輪社、沒錢結婚的青年、支持刪減退休金的軍公教退休人員、原住民團體、非核公投聯盟、華隆工會、救扁團體、台獨組織等。
這些利益不同的人所以能拼湊出集體活動,說穿了無非因為民進黨提供了這個一一三的舞台。七百輛巴士與地方政治人物的動員,才是這場活動成功的主因,至於為何「火大」,參加者似乎言人人殊。去年五一九民進黨也發動了類似的嗆馬遊行,當時由於民進黨新敗不久,執政者又出爾反爾解禁美牛,油電雙漲的痛苦也造成人心浮動,嗆聲力道不容小覷。但八個月過去了,在野黨並未針對當時的訴求,如罷免總統,採取具體的行動。這次將罷免訴求再喊一次,能否感動人心恐怕不無疑問。活動既由民進黨主導,身為第一大反對黨卻只有一些零星的政策見解,參與者當然不易凝聚向心力。與去年的五一九比較,今年的一一三遊行恐怕更像一場政治嘉年華。
面對這樣一場宣洩式的群眾運動,執政者當然不會過於在意,故而馬總統似乎連發表個正式回應都不願為之,行程也一切照舊。八年前的反貪腐遊行,雖然也有政黨推波助瀾的影子,但民間發起與主題明確,確曾讓執政的陳水扁睡不安穩。民進黨以群眾運動起家,過去爭取言論自由、政治人權或台灣自主,均曾寫下許多光榮的歷史,但今天關注的焦點移轉到民生議題後,民進黨似乎仍然只會套用過去的運動模式,忽略了這些議題所存在的群體差異性。
運動結束了,台灣將何去何從,似乎還是沒有答案,火大並沒有點亮隧道的光源。
※ 本文轉載自2013/01/14 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