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 A15/時論廣場 2013/08/05
《社論》紅衫軍與白衫軍
【時報】2006年8月,因為前總統陳水扁家族涉及多項貪瀆案,前民進黨主 席施明德發起了「百萬人民倒扁運動」,從9月9日起開始了連續一個 多月的街頭抗爭,並於10月10日國慶日發動「天下圍攻」,當天號稱 有150萬民眾包圍總統府。
事隔不到7年,25萬民眾再度上街,抗議的對象卻是一向高舉改革、標榜清廉的馬英九。是什麼樣的原因,會讓一個強調守法、不貪不取的「好學生」馬英九,「賞味期限」居然比貪腐的陳水扁更短?
「紅衫軍」旋風的背後,有民進黨和阿扁長期累積的民怨,才能在 10天內匯集了100多萬人的捐款。又有知名政治、文化、社運界人士的參與,提高了整個運動的正當性和擴散能量,加上政黨的幕後參與、媒體的推波助瀾,才能成為一股席捲社會的風潮。
但上周六的「白衫軍」,除了媒體的大幅報導之外,幾乎卻不具備 其他任何一項「紅衫軍」成功的條件。39個來自各行各業的人,其中不少還是社運新手,從來沒有參與過社會運動,卻在短短20幾天內,兩度號召數萬人走上街頭,跌破各界的眼鏡。
洪仲丘過世剛滿一個月。一個月前,沒有人會想到,一個下士之死 ,居然能延燒一個月、引起25萬人上街。即便在上街的前一天,也沒有任何朝野政治人物預想到,單靠網路的宣傳,居然能出現這樣的場面。
因為無法預料、無法解釋這種現象,事後很多評論就直接認定是網 路世代的「新公民運動」已經成形。但這樣過度簡化的結論,能否真的成立,恐怕還有待商榷。最簡單的問題就是,如果換了另外一個社 會議題、另外一個抗議對象,如果今天的總統是陳水扁、蔡英文,同樣的運作方式,還會不會有同樣的結果?
25萬「白衫軍」上街,參與民眾的面孔,比第一次在國防部抗議的 成員更年輕。有的父母,帶著不用當兵的女兒一起來,有的是因為馬英九改募兵制「德政」而不用當兵的男孩;台下有的談的是「大埔事件」、有的關心的是核四、有的是反《服貿》、有的恨的是「十二年國教」;遊行結束後,拆立法院圍牆的,是蔡丁貴和認為「阿扁無罪 」的民眾。
洪仲丘的死,令人遺憾、憤怒。尤其軍方過去一個月來的表現,傲慢、敷衍的態度,各種光怪陸離的說辭,更無異是提油救火,讓民眾的怒火越燒越旺。縱然如此,大概多數民眾至今並不認為,軍中真有 一個犯罪集團,是有計畫、有組織的,要致洪仲丘於死,所以活動的主軸才會定位為「要真相」。
洪仲丘事件像是水庫上的一道裂縫,所有長期以來對馬政府不滿, 都早已累積到臨界點,只是因為這道裂縫的出現而潰堤而已。民眾藉著洪仲丘事件,發出各種對馬政府不滿的怒吼。
事件演變至今,即便沒有馬英九昨天的失言,民怨也不是單靠整頓 軍方、改革軍檢就可以解決的。如果馬政府沒有辦法一一梳理、化解各種不同的民怨,讓壓力適當的宣洩,下次的任何一個事件,都可能 重演「白衫軍」的場景,甚至人數還可能更多、時間還可能更長。
馬英九其實已經跛腳了。當整個社會充斥對馬政府不滿的氛圍,變成一個壓力鍋的同時,任何的改革、傷害任何人的權益,都形同是在鍋底增添柴火,隨時有爆炸的可能。江揆上任推出的核四公投、馬英 九念茲在茲的年金改革,如今幾乎都已經是不可能的任務;即便是看來對台灣利大於弊的《服貿協議》,要過關都有相當的難度。
馬英九現在唯一可以做的改革,就是改革自己、改革國民黨、改革 馬團隊。不能再以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方式,以為只要修理、改革軍方,就能夠平息民怨,安然度過。
馬政府應該要重新檢視、處理過去五年所有引起民怨、不得民心的 施政,才有可能擺脫目前這種動輒得咎、父子騎驢的窘境,比較平順的度過未來的三年。如果心中還是只有「改革」、沒有人民,甚至不 知道面前的民眾是「哪位」?「白衫軍」上街的場景,恐怕只會越來越頻繁、人數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