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基維而時刻 安定政局為要
聯合報╱胡祖慶/東海大學政治系副教授(台中市)
因民進黨立委強力阻撓,行政院長江宜樺再度無法上台施政報告,馬政府「政務照推」的盤算,備受考驗。與此同時,面對抗議聲浪,國民黨中央也決定延後舉行國民黨全代會。
值此之際,主事者宜以當年法國總理龐畢度的經驗,化危機為轉機,下述兩點值得注意。
第一,當國家陷入憲政危機,主政者允宜以安定政局為首要考量。自國民黨撤銷王金平黨籍以來,政爭紛至沓來,若情況持續惡化,不無可能出現類似一九六八年法國「五月政潮」情況。是時,參與工運學潮的民眾達到一千一百萬,嚴重癱瘓法國政治和經濟運作。
面對沸騰的民意,總統戴高樂不改強硬本色,他先是主張以公投決定個人去留,接著前往德國基地尋求法軍司令馬蘇將軍(Jacques Massu)支持,但只招致火上澆油的反效果。最終,他接受總理龐畢度建議,解散國會舉行改選。在改選過程當中,龐畢度領導的戴高樂派透過溫情訴求取得過半席次,讓原本有燎原之勢的政潮,嘎然而止。
第二,尋求具整合能力和意願的黨內及友黨領袖合作,是處理危機較佳手段。齊桓公「用管仲而霸」典故同樣適用於今日。一九六二年龐畢度任命友黨領袖季斯卡出任財政部長。一九六八年政潮期間,面對四面楚歌的戴高樂,兩年前遭黜退的季斯卡並未落井下石,戴高樂順利過關。
隔年,法國政潮再起,部分因為龐畢度受到戴高樂過河拆橋對待,季斯卡在決定戴氏去留的公投時投入反對陣營,成為戴高樂失利並辭職下台的關鍵之一。同年,龐畢度擊退參院議長波埃當選總統,一九七四年,季斯卡在總統選舉,險勝社會黨候選人密特朗,保住右派當時和未來執政契機。這些成就或多或少是以龐畢度一九六二年的整合努力做為基礎。
馬基維利曾說,當國家存續受到威脅的時候,就沒有什麼是光榮或屈辱,勇敢或怯懦,一切應以國家利益做為依歸。當前政局是否已經來到關鍵的馬基維利時刻,刻正考驗著主政者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