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空錯亂的國會改革(陳建甫)

蘋果日報2013年09月30日 

王院長與柯總召因捲入司法關說案,意外掀起國會改革聲浪。國民黨立院黨團研議修法,未來法案超過1個月協商冷凍期後,即應交付表決處理,避免法案進度延宕;為避免少數黨綁架法案,將修正《立法院組織法》等規定,將設立黨團門檻由現行3人,改為4人以上才能成立黨團;協商過程應公開透明、尊重委員會專業、不再理會在野黨霸佔主席台等,這種種說法真讓人有時空錯亂的感覺。這帖猛藥點出目前國會協商機制的諸多弊端,其中強化委員會的功能與公開協商過程等措施,的確可促進國會協商更公開透明,但也限縮了小黨問政空間、弱化政黨協商的影響力、以及以倚賴表決與採取紀律手段來盡速解決有爭議法案,這舉措勢必將引發另一波的民主憲政的疑慮。

小黨法案難有機會
小黨動輒要脅撤簽協商結論、綁架法案等現象,並不是這屆才有。上一屆無黨聯盟,重要法案都站在國民黨那一邊,因此不構成問題。問題的關鍵是,小黨究竟是支持誰的利益?是執政黨、在野黨?還是站在廣大民眾的利益?目前3席立委就可成立黨團,推翻其他110席多數立委或許並不合理,但是提高到4席,分明是拒絕親民黨所提的法案進入協商,難道尊重小黨的議事運作與發言權,不是維持民主制度最基本的共識? 弱化政黨協商影響力,強化專業委員會的功能,本來就是讓國會導入專業化的方向。當王院長不再像過去可以被政黨掌握時,執政黨在此刻提出,不禁讓人有種「此地無銀三百兩」的感覺。 如果沒有政黨協商,可以預見的是,所有的法案將累積到院會來逐條表決。以目前國會生態,由小黨或在野黨所提出的法案,即使攸關民生或有急需要通過的法案,沒有執政黨背書,很難有機會在院會通過。
留紀錄讓全民問責
即使朝野協商完全比照委員會全程錄影錄音、實況轉播,但是仍然無法杜絕在鏡頭以外的協商。是否有在「密室」進行協商根本不是重點,而是在協商的過程裡,要尊重每個政黨所提出的法案,更重要的是要記錄,讓全民來跟這個委員或政黨「問責」,才是杜絕密室協商的最佳手段。最令人匪夷所思的是,這個改革方案強調協商表決,以及動用所謂的紀律,來清除佔領主席台的動作,以避免國會暴力。新加坡國會是世界少數最具效率的國會,因為在野黨反制的力量太小,幾乎根本不須動用警察權。
國家領導人先反省
一位委員或一個小黨委員要癱瘓議事,或許還可以單純的以國會紀律問題來解決,但是一個佔有四成席次的在野黨,要癱瘓議事,怎是單純地由院長下令動用警察權來維護紀律?難道這不應該是由國家領導人,先自我反省的問題?
公民監督國會聯盟IVOD小組召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