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懷國父 寄望兩岸和平共榮/許文彬 今天3月12日是國父孫中山先生逝世89周年紀念日,也是植樹節。陸委會主委王郁琦上個月率團在南京中山陵瞻仰孫中山陵寢,並發表提及中華民國國號的演說。值茲兩岸歷史新局開展,緬懷雙方共同尊崇的「革命先行者」,人們莫不期盼兩岸和平發展、經濟共榮的願景具體實現。 史料記載,孫中山先生於1925年年初自廣州北上與北洋軍閥共商國是,憂勞成疾。在北京鐵獅子胡同行館,臨終前一天3月11日凌晨,召集夫人宋慶齡、子孫科至病榻前交代後事。希望同志繼續努力,達到實行三民主義和五權憲法的目標;仰臥床上反覆地低聲呼喚:「和平、奮鬥、救中國!」至翌(12)日上午9時30分溘然長逝。 孫中山先生逝世的年代,距清廷甲午戰敗,割讓台灣予日本,已經整整30年。他遺囑中所說的「中國」,乃處於軍閥割據四分五裂,疆域尚不包括台灣在內。其後20年,日本於二次世界大戰戰敗,根據《波茨坦公告》及《開羅宣言》,於1945年10月放棄台灣的主權,而由蔣介石所領導的國民政府接收統治。又過4年,中國共產黨武裝革命成功,從國府手中接收整個大陸的統治,建立新政權,國號「中華人民共和國」;而孫中山先生於1912年所創立的「中華民國」,則自1945年迄今一直對台澎金馬行使其統治權。 回顧斑斑史實,乃在表明當今兩岸關係景況是有其時代背景淵源。某些歷史遺留的問題,正有待兩岸當局與人民用包容及友善的心胸,循著和平發展的正確道路,發揮智慧,假以時日,終得圓滿解決。 中共總書記習近平於2月18日在北京會見連戰時提及「兩岸同胞一家親」,並強調:「兩岸雖尚未統一,但同屬一個國家、同屬一個民族,從來沒有改變」,也不可能改變,兩岸應「共圓中華民族復興的中國夢」,「兩岸要齊心協力,握手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 馬英九總統日前發表「東海空域安全聲明」,指出:基於「東海和平倡議」的精神,相關各方應遵照現行國際法的原則,以和平方式解決彼此爭議,以確保東海空域安全,維護飛航自由,並促進區域和平。 這種以「和平」為共同價值的兩岸相處之道,可謂與89年前孫中山先生的遺願遙相呼應,似乎象徵著歷史演進的滄桑正道。 大陸方面若能用「平等」與「尊重」的態度看待在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和人民;兩岸領導人作「民主法治」與「民生樂利」的良性競賽,造福芸芸百姓,實踐孫中山先生推翻帝制、創建民國的崇高理想,才是兩岸紀念孫中山先生的積極意義所在。2014-03-12 01:05 中國時報 許文彬(律師、總統府國策顧問、中華人權協會名譽理事長)資料來源: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