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權台灣的營造盡一份心力,社團法人中國人權協會及國立成功大學政治學系暨政治經濟研究所共同主辦「在地人權之保障與實踐國際研討會」,10月3日上午9時30分在成大圖書館國際會議廳舉行,除成功大學校長賴明詔院士、台南市市長許添財、台南縣副縣長顏純左、中國人權協會理事長李永然、成功大學政治系主任兼政經所所長宋鎮照等連袂與會外,國外許多學者專家及人權團體代表亦踴躍出席,透過學術與實務的討論,一同檢視當前台灣人權保障的政策與實踐。

  成功大學賴明詔校長表示,人權問題在經濟、社會、政治各層面皆是十分重要的議題,台灣過去幾十年重視科技的發展,近年來也關注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包括社會福利、人權等議題,舉凡婦女、老人、孩童等既存的弱勢人權,到外籍勞工與外籍配偶等新興涉外人權議題,乃至於環境與生態權利的課題,均亟待關注與改善。尤其這些問題在南台灣更為顯著,因此在台南舉辦在地人權之保障與實踐會議極具意義。

  中國人權協會理事長李永然致詞時首先感謝成功大學及相關單位的支持,讓此會議得以在南台灣順利推展開來,他表示,中國人權協會是台灣第一個民間人權團體,成立至今已二十八個年頭,致力於人權保障之落實與推動。人權議題已是國際性的語言,近年來在台灣也極為重視,研討會中除了針對會議主題進行廣泛交流,也將對於台灣是否需要設置一個國家人權委員會進行多方討論,尤其此次邀請到南非國家人權委員會主席Narandran Kollapen博士一起參與討論,分享南非的經驗與作為,相信在各方的交流中,能夠帶來豐碩的成果。

成功大學政治系主任兼政經所所長宋鎮照表示,人權保障與多元文化的維繫仰賴公民社會中群己關係的重建,尊重與包容則是深化人權教育的基礎,建構一尊重人權的社會,有賴政府持續而實質的作為,以及民間團體與學術界的監督與批評,讓人權立國的宣示更加名符其實。因此,此次研討會以「在地人權之保障與實踐」為主題,分別就(一)在地人權與國際人權的接軌、(二)既有弱勢人權問題的省思、(三)新住民與多元社會的建構、以及(四)國家人權機構設置的可能性等議題進行探討,從在地人權實踐與國際人權發展的接軌,結合地方人權決策與治理,到國家人權機構設置之探討,議題完整且環環相扣,藉由國內外學者、實務界專家與人權團體的交相討論與意見交流,讓台灣人權保障得以落實。

  從人權發展的階段來看,可分為(一)政治與公民權利 (基本權利);(二)經濟,社會與文化權利 (生存權利);(三)整體權利 (collective rights),可稱為永續發展的權利,重視人與環境及其他生命的和諧關係。對台灣而言,形式上已完備第一階段的權利,但在實踐上仍受到政治因素的嚴重影響。至於第二與第三階段權利的重視,在實踐上即出現城鄉與南北的差異。若以人權的類別看來,以新住民如移工與外偶為例,甚至尚未獲得第一階段人權的完善照拂。當前國際人權發展趨勢在於(一)國內人權事務的國際化;(二)人權理念的法制化;(三)國際人權規範的國內化。循此,為使人權概念與政策能確實涵蓋傳統人權保障的標的,即個人,國際人權法與建制成為人權普世化的價值內涵與動力,主權國家更成為人權規範內國化與人權保障落實的關鍵,至於民間社會所呈現的人權狀況即是檢視國家機器相關施政良莠的觀察指標。民間人權團體與社運人士則成為監督與發掘人權問題的重心。

  參與「在地人權之保障與實踐國際研討會」的人員包括丹佛大學榮譽教授Jack Donnelly、南非國家人權委員會主委Narandran Kollapen博士、越南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中心主任馮氏惠、中國人權協會理事長李永然、成功大學政治系暨政經所教授及行政院人權保障推動小組委員丁仁方、中國人權協會副理事長蘇友辰、成功大學政治系暨政經所副教授及中國人權協會理事周志杰、成功大學法律系教授兼系主任許育典、東吳大學法律系教授及張佛泉人權研究中心主任鄧衍森、東吳大學端木愷講座教授黃默、政治大學法學院助理教授廖元豪、政治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長及中國人權協會常務理事高永光、台北大學法律系教授及亞洲法制及兩岸關係研究中心主任陳榮傳、台灣國際勞工協會理事長顧玉玲、台灣師範大學東亞文化與發展系副教授兼主任蔡昌言、政治大學國關中心研究員兼歐美所所長嚴震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