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住民精神傳記 時間的力量 關曉榮重回八尺門
2013-08-10 02:34
中國時報
【林欣誼/專訪】
→關曉榮為時年20歲的高昌隆拍的肖像,被選為1985年《人間》雜誌創刊號封面,關曉榮後來沒再見過他,他已於2005年墜崖死亡。(南方家園出版社提供)
1984年,當時35歲的攝影家關曉榮用600元月租金,向基隆八尺門阿美族聚落的住民分租一間不到3坪的斗室,蹲點7個月,拍攝他們的生活情景。其中一幅阿美族青年的照片,成為1985年《人間》雜誌創刊號封面。
時隔29年,關曉榮整理舊作《八尺門手札》的文字,與1984年、1996年、2011年他三度探訪八尺門的185張黑白影像,推出攝影文集《八尺門:再現2%的希望與奮鬥》。關曉榮在他深具震撼力的勞動人民肖像旁,下了這樣的註解:「人們為了生存而不懈奮鬥,不是為鏡頭與筆墨而生活。」
深入底層 忠實記錄
八尺門聚落是1960年代一批阿美族人,離開花東原居住地,到基隆漁港謀生而聚居的家園。由於是違建,這裡遭逢警察多次拆除又多次重蓋。關曉榮的這系列影像,記錄了八尺門的男人在港邊工作的身影、大口喝酒的豪氣,還有簡陋屋舍裡人們吃飯聊天的生活情景。關曉榮刻意捨棄精心設計性的構圖,以粗粒子黑白影像展現底層素樸的生命力。
經歷時間 更有力量
1990年代,八尺門聚落被夷平改建國宅,族人四散。經歷了橫跨近30年的追蹤,關曉榮找到部分當年的影中人,但更多的是死亡、失聯的消息。
之所以整理重新出版這系列作品,關曉榮表示,紀錄最觸動人心的,就是時間,「因為忠於時間本身的演化,這樣的紀錄有了無可取代的力量。」
平民容顏 處理內斂
現年64歲的關曉榮,臉上的風霜與皺紋,流露出一股堅定溫和的力量。關曉榮說,攝影作為社會調查報告的媒介,他所做的是衝撞與對抗資產階級美學。
「這批勞動者以勞動創造了我們的財富,卻是在影像上排除掉的無名氏。」關曉榮表示,他希望展現「平民的容顏」,但同時又對自己的投入,那份知識份子的介入,有深刻自覺,因此他在影像與文字的處理上都極內斂,避免煽情。他引述《人間》雜誌創辦者、作家陳映真說的:「我們是到群眾現場接受教育,我的責任是認識勞動者的世界觀。」
承受責難 義無反顧
例如關曉榮談到較有來往的八尺門朋友阿春(賴福春),他小學時隨父母來到八尺門,和大部分族人一樣出海打漁,後來轉做模板工,流離遷徙於各工地。2011年他回八尺門找到阿春,再度舉起相機面對阿春時,心情很猶豫。「20多年前我拍他受傷的斷指,現在我拍他時,他又斷了兩個手指,為什麼?」
階級、文化的差異,如粗礪般摩擦著彼此的人生與情感,後來關曉榮說服自己:「我可以承受所有道德的責難,繼續記錄是我義無反顧要做的事。」他希望以這些紀錄為八尺門聚落作「精神傳記」,也希望在這樣的矛盾中,不斷反思知識份子與勞動者之間的倫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