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川普是否曾讓台北充滿憧憬、為北京帶來警醒,他的甘心離任將讓兩岸甚至全世界和美國人自己都能喘口氣。川普執政的政治遺產,是向全世界證明,總統的民主素養和政治品格的必要性;領導人對內對外若僅嗜施壓鬥爭而輕斡旋共識,對國運盛衰和國際聲望的影響甚鉅。幸好,多數人民領教了無止境的謾罵卸責和撕裂對立,仍用選票做出最後的判斷和糾正。川普留在華府的遺產則是促成美國朝野共同確認,對華政策主軸從交往到抗衡的典範轉移,這也深刻影響了兩岸關係。

執此,拜登初掌政的重心將是重新取信於美國人民和美國盟邦:前者是緩解社會對立、應對疫情和經濟,持中庸任全美總統,恢復全球對民選政體的信心;後者是重建霸權聲譽、修補盟邦離心裂痕,恢復各國對山姆大叔的信任。因此,不同於川普,拜登的外交政策將更傾向於「鬥智不鬥氣」:不採極限施壓、重拾政策穩定性及可預見性;「圍毆不單挑」:重回多邊場域和盟邦共同制約中、俄和北韓;「逞凶不鬥狠」:對北京抗衡壓制的思路不變,但在區分核心或非核心政經利益及價值領域上,維持競合和脫鉤間的平衡和估量。

在美中台三邊互動上,川普讓美國變成兩岸摩擦的助燃劑而非安全閥,拜登的華府會從攪動兩岸關係的「變數」回到「常數」,維持戰略模糊的基調、堅守台海和平的底線,避免前任政府頻製造讓兩岸緊張情勢升高的引信,兩岸因華府而擦槍走火的風險驟減。當然,台灣依舊是「刻在華府心底的棋子」,但拜登對台海政策將更平衡而敏感;打台灣牌亦更謹慎而細緻。儘管海峽中線已打破的風險仍在,但今後一中政策的持續、對台軍售質量的檢視,將有助於對岸武統聲浪暫歇和兩岸軍事緊張趨緩,至於華府在緩解兩岸敵對上扮演消極或積極角色,端視其如何解讀兩岸當局的言行。

若拜登政府在台海重新扮演相對穩定的平衡角色,兩岸內部政經社情因素影響彼此關係起伏的權重將增加。換言之,當美中台三方互相減少折騰,則兩岸能否把握正向氛圍而調整戰術、休罵止嚇,甚至重塑思路、脫虛向實,就考驗雙方的衡盱和智慧。循此,今後兩岸關係發展或可透過下述面向持續觀察。

  1. 各表在不在:近來藉由紀念台灣光復75周年和馬習會5周年的活動,以及電影「八佰」的熱映,大陸傳遞的信息一方面在提醒台灣朝野,有九二共識在,兩岸和平才是常態;而且兩岸一中存在於雙方現行憲法。另方面亦重新釋讀可連結兩岸的「中華民國」在對台戰略上的紐帶和話語作用。然而大陸亦須體察,一中各表是客觀陳述兩岸法理現狀的現在式;共謀統一是直觀勾勒兩岸發展方向的未來式,北京是否重新默認各表的空間,將決定「中華民國」在台灣是兩岸連結點、反統擋箭牌,還是反獨護身符。
  2. 法理改不改:隨美國政權的更迭,執政黨依其1999台灣前途決議文為本的「務實台獨」路線,對外尋求台美法理關係提升的力道恐弱化,故對內彰顯台灣主權獨立的法制化需求將增加。特別是明年立法院啟動修憲議程,各方基於政治展演需要的提案,是否觸及現行憲法關於主權、疆域及相關政治符號的修改,蔡政府管控的程度將成為兩岸互動的新風險。相反地,陸方除了將對台獨的單邊定義更加機動化及擴大化之外,年來「統一是定論」的提法實意在言外提醒台方,和平統一的「統一」是恆定的名詞,「和平」卻是可替換的形容詞;至於主詞,也可以從「兩岸」換成「大陸」。可見對台獨虛實和藍綠消長,北京已漸拋棄幻想、一切操之在我,讓「迫統」成為備而待用的政策選項。
  3. 交流通不通:兩岸當局在包括港區國安法在內的國安相關法規的施行,以及雙方對間諜及情報行為定義及株連的擴大化,是否出現和緩跡象或較具彈性的配套細則,將是影響兩岸民間、商務及文教交流在疫後能否恢復的關鍵。換言之,今後影響兩岸社會互動氛圍的兩項指標:兩岸當局是否持續強化對兩岸主張的言論和交流管道的箝制;是否持續強化己方民眾對彼方官民的異己和敵對意識。
  4. 權力穩不穩:2021年是中共建黨百年,亦是「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疫後經濟復甦、社會維穩及雙循環成長的初效,皆是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在2022年召開的中共廿大能否順利續任黨魁及2023年續任國家主席的關鍵;蔡政府同樣面臨在2022年地方選舉取勝及2024年延續民進黨政權的壓力。故雙方仍有因內部治績差、聲望低而以「強硬對台」或「抗中愛台」做為轉移民眾焦點和凝聚支持的需要性。
  5. 心念轉不轉:若台海情勢趨緩,亦為蔡政府調整親美、仇中、反統的路線提供省思的契機。事實上,執政黨已陷入不願徹底轉化法理台獨、不能徹底虛化百年民國的泥沼而無法自拔。若在習近平順利連任後及蔡英文總統任期屆滿前的2022下半年至2023上半年,兩岸或有共同回顧過去所成就「歷史事實和共同認知」的機會之窗。前者可視為對台工作的成效,後者可為繼任者留下較和緩的兩岸氛圍。其實,蔡總統可以創造兩岸破冰回暖的兩塊敲門磚:維護「統一」在台灣做為前途選項的權利,禁止打壓關於兩岸未來走向的各種言論和方案,此亦為民主社會的應有之義;表達當前兩岸關係定位的基礎是中華民國現行憲法。?而若雙方無法排除內外部雜音,機會將稍縱即逝,兩岸上空飄浮著風險將成為2024年後的新常態。

其實,兩岸當局應警惕,民粹是春藥,網軍是神油。若濫用藥、加錯油,就不只傷身心,還可能丟性命。兩岸若玉石俱焚還談發展和未來呢?台灣早已陷入「分而不能離、偏而不能安」的窘境。目睹美國社會撕裂對民主的傷害,台灣人其實點滴心頭。當下台灣,既不願被統、也無法真獨。讓社會空轉內耗的統獨,說穿了是假議題。停止操作統獨虛實,引導民意脫虛向實,去統獨、重治理,才是民之所欲。保持「拖」的實力、轉化「獨」的想望、營造「和」的氛圍、重啟「談」的機制,追求兩岸互動正常化、兩岸現狀制度化、兩岸關係民主化、兩岸未來合意化,才是存續之道。(作者為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