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enerator: eWebEditor */
p.MsoNormal, li.MsoNormal, div.MsoNormal {margin:0cm;margin-bottom:.0001pt;font-size:12.0pt;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div.Section1 {page:Section1;}

   中華人權協會近期接到許多山難罹難者家屬陳情,由家屬提供的資料顯示,近4個月發生在台灣的山難案件多達7件,5死1重傷1失蹤。當山難發生率過高,而山難搜救的成效過低時,反映出政府的搜救機制、山林管理存在著嚴重的問題,應該立即檢討,避免悲劇一再上演。
 
    3個月前,張博崴的家屬面臨喪子之痛,他們沒有躲起來哭泣,反而化悲憤為力量,主動尋求民意代表、民間團體以及各界救難專家的幫助,呼籲大家關心登山者的安全。
 
    立委田秋堇及中華人權協會代表於本日(8日)上午在立法院召開公聽會,邀請消防署、林務局、教育部代表,以及中華民國山岳協會、中華民國山難救助協會等團體出席,從山難救助體制面的問題,到登山安全資訊的改善,以及如何推動登山安全教育等進行討論。
 
    中華人權協會指出,山難事件發生,政府雖出動了大批人力、資源進行搜救,耗費多日仍無所獲。反觀家屬求助山友或民間單位加入搜救行列後,卻能在短短幾日即尋獲山難受害者的遺體。而我國山難事故搜救作業程序,明文規定救災機關在受理報案後,要相互通報、指派指揮官、成立前進指揮所、擬定搜救計畫等。若政府能依照SOP確實執行,掌握黃金72小時,相信可以減少類似的悲劇發生。
 
    中華人權協會表示,人權團體除了關心登山者的安全問題外,也關切政府未來的政策走向。如果政府不去檢討搜救機制,反而採取「加強管制」登山者的作法,那顯然是搞錯方向。事實上,國外有很多例子顯示,一旦管制過嚴,反而會對山難事故的搜救產生負面影響。
 
    山難頻傳而救援的成效屢為詬病,其癥結所在值得各界探討,尋求解決之道,以免山難一件接一件,造成人命損失,甚至衍生國家賠償棘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