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福部昨公布最新統計,國內平均每18分鐘就有一個兒少受虐通報個案。心理與口腔健康司率亞洲之先,補助6家醫院建置「兒少保護醫療服務網絡」示範計畫,有專責醫師、社工師、心理師等兒保小組成員,從急診到出院持續輔導,並主動追蹤疑似受虐個案。
心口司科長洪健榮表示,2009到去年資料顯示,台灣每年有2萬8121名兒少被通報受虐,1萬6950成案,相當於每18分鐘就有一名兒少受虐案通報,每31分鐘就出現一個需要援助的孩子。

心理師、社工師也參與
除常見的身體虐待,近年愈來愈多精神虐待個案通報。洪健榮說,施暴者多半為男性照顧者,可能有藥癮、酒癮,施暴情況也逐漸從過去拳打腳踢,轉變成言語羞辱。這樣的傷害難以從兒少身體外觀察覺,卻會造成他們心中永久陰影。
為及時防止兒少受虐,並提供適當的心理、生理協助,心口司補助台大醫院、林口長庚、台大雲林分院、高醫附設中和醫院、屏東基督教醫院、花蓮慈濟等6家醫院,建置兒少保護網絡,包含急診、兒科、精神科醫師、心理師、社工師等專業人員參與。
3年前受虐致死男童王昊的姑姑王薇君昨天也出席記者會,她說,小小年紀的王昊曾被抓起來摔、拔指甲,她至今仍無法原諒殺人凶手,想將這樣的慘劇化為正面力量,因此成立兒童權益促進協會。相信6家醫院的兒保小組,可拯救更多孩子。
提高受虐兒被發現機率
過去部分醫護人員對兒少受虐敏感度不高,通報多以老師、社工、警察為主。長庚兒童重症加護科主任夏紹軒說,有些醫師只想趕快醫好病患,未仔細追究受傷原因,像是受虐童可能會有多處骨折、全身新舊傷不斷。為加強兒科醫師這方面的專業,他與一群醫師打算成立「兒童急診醫學會」,提高受虐兒被發現的機率。
台大兒童醫院急診主治醫師曾偉杰說,小朋友如果有重複的頭部外傷,或像是菸燙、熨斗燙的特殊形狀傷口,醫師就要多注意是否有被暴力對待的可能。
終極目標 1縣市1醫院
心口司長陳快樂說,6家醫院示範計畫至明年底,未來希望結合社政、衛生、警政、教育等系統,提出受虐兒少處理SOP,達到1縣市1家兒少保護醫院目標。
資料來源:2014.10.28中時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