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道診所」與「緬甸德雷莎」--辛西雅醫師的故事
 
文/TOPS專案執行 黃婷鈺
 

▲辛西雅醫師及「梅道診所」提供數十萬緬甸難民基本醫療服務。
 
座落在泰國西北邊境,極靠近緬甸的邊境公路上,有個看似不起眼,但充滿著生命力的診所,我們叫它做「梅道診所(Mae Tao Clinic)」。診所從最初的創立到今年,已經近20個年頭,從1988年緬甸學生發起的民主運動遭到緬甸軍政府的血腥鎮壓,大批的緬甸難民,歷經長途跋涉來到了位於泰緬邊境上的美索鎮(Mae Sot)。那位在當時跟著群眾逃難,而後與逃難到邊境的緬甸醫學生們,一起成立緊急醫療站的女士-辛西雅˙蒙格醫師(Dr. Cynthia Maung),也就是現今「梅道診所」的創辦人。
 
辛西雅醫師自緬甸仰光大學醫學系畢業後,就一直在少數民族克倫族區(Karen)的部落進行醫療工作。本身也是少數民族克倫族的辛西雅醫師,還在緬甸進行醫療服務的時候,就看到了身邊貧苦的緬甸百姓,掙扎著在家鄉求生的困難,也掙扎著在許多的最基本醫療需求,卻不可得。辛西雅醫師因此覺得,如果只是單純的做一個醫師,那絕對是不夠的。她希望能夠透過更多的方式,來改善廣大緬甸百姓所面臨的困頓。
 
因此在1988年的緬甸首都仰光,由知識份子群起要求軍政府進行改革時,辛西雅醫師參與了當時普羅大眾所響應的緬甸民主化運動。然而,隨之而來的軍政府暴力迫害,使得大量的難民湧進泰國境內,辛西雅醫生也被迫逃離了家鄉,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各種急難需求,特別是緊急醫療需求,變的相當迫切。這也讓一切都看在眼裡的辛西雅醫師,起身號召了一群同樣逃難而來的醫學生,在極端簡陋的情況下,開始了「梅道診所」的醫療服務工作。
 

▲「梅道診所」在創立初期只是簡陋的中途醫療站。
最初在1989年1月成立的「梅道診所」,其實就是一張床、一些外科手術用具,和一些藥品。面對著大批難民同胞前來避難,即使沒有消毒器材,沒有足夠的醫療設備,沒有充沛的食物和飲水,辛西雅醫生也在極端刻苦的環境下,憑著過人的毅力和堅定的決心,撐起診所的醫療工作,照顧源源不絕的難民們,直到了今天。因此,在現在緬甸人民的口中,所謂的「梅道診所」,緬語的涵義即為「醫學生的診所」。
 
事實上,在緬甸的境內據估計有近70萬的境內流離失所人民(Internally Displaced Persons, IDP)。這些無辜的平民,被迫躲藏在深山,流竄在叢林裡,為了要躲避遭到緬甸軍隊的強迫遷村和各式勞役、殘害。在完全沒有任何的醫療補給和資源的情形下,「梅道診所」也成立了「背包醫療隊(Back Pack Health Worker Team, BPHWT)」,由醫療工作者組成3—5人的小隊,扛起藥品和食物,冒著生命危險,徒步進入緬甸境內戰區,找到躲藏的百姓,提供緊急的醫療、手術和食物補給。
 
至今所看到的「梅道診所」,有基本的醫療服務系統,也有不同部門的分區規劃。在2007年提供至少10萬人次的免費醫療服務。除了門診、住院部之外,還有兒科、婦產科、眼科、牙科等,並提供簡單的外科手術服務;由於緬甸境內仍舊有許多地雷,有很多在緬甸誤踩地雷前來求診的百姓,因此診所也設有地雷義肢工作坊;並設有婦女及身心的諮詢中心,讓許多身心上需要幫忙的人們能有適當的求助管道。診所也幫助許多因為在緬甸境內無法就學,而來到泰境的緬甸孩童,設立了寄宿學校,提供了基本的飲食和臨時的住所。但因近年來緬甸境內情況持續惡化,有更多的緬甸父母冒險將孩子送來相對安全的泰國境內,因此「梅道診所」也透過各樣管道呼籲,有更多的貧困孩童和老人,急需要各界的關懷和幫忙。
 
除了醫療服務提供之外,診所也提供難民同胞各種教育和訓練機會。而來到診所的難民們,接受了基礎的醫療知識和技術訓練後,就成為了診所的志願醫療人員。我們在診所見到的近300位醫療人員,都是遭受迫害而逃離家園的難民,卻也同時是救助同胞的醫護人員,他們是真正名副其實的「自助自救」。
 

▲辛西雅醫師於2007年12月訪台接受陳水扁總統及王金平院長頒發獎項。
由於辛西雅醫師的無私奉獻,使她得到了許多知名的國際獎項,例如有亞洲的諾貝爾獎之稱的麥格賽賽獎、喬曼森全球健康人權獎、以及時代雜誌的2003年度「亞洲英雄」等諸多獎項,並在去(2007)年親自至台灣接受台灣民主基金會所頒發的「2007年亞洲民主人權獎」,但是辛西雅醫師仍舊秉持著謙遜的態度,將所有的榮耀與成就,回歸給與她一同努力的梅道診所全體人員和緬甸社群,梅道診所也在國際社會上吸引了聚焦和支持,讓世界各地越來越多的人關心緬甸的問題。身為亞洲一份子的台灣,我們當然更應該投入、關心鄰近東南亞國家的情況,共同為了緬甸百姓的基本尊嚴和人權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