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enerator: eWebEditor */
p.MsoNormal, li.MsoNormal, div.MsoNormal {margin:0cm;margin-bottom:.0001pt;font-size:12.0pt;font-family:”Calibri”,”sans-serif”;}
.MsoChpDefault {font-size:10.0pt;}
div.Section1 {page:Section1;}
處處遇到美麗的靈魂
台南藝術大學「2010藝術出走」海外志工服務專題
編輯/謝昀芳(TOPS企畫專員) 圖/白宜君(TOPS企畫專員)
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下鄉社團」自2007年10月成立以來,秉持著將藝術導入生活的信念,持續深入社區舉辦各式藝術活動,將音樂與美學的資源養份帶給偏遠地區的孩童,並藉以養成南藝大學生服務學習的精神。「藝術下鄉社團」以台灣服務經驗為出發點,在2008年8月正式走訪國際,在TOPS駐泰人員的協助規劃下,前往泰緬邊境美索Mae Sot進行一個月志工服務。
接續在2008藝術出走「看見自己與環境的對話」後的反思,台南藝術大學郭姝吟老師於2010年寒假再次規劃為泰緬邊境飽受戰亂不安的孩童,提供心靈上的補給和希望,帶領「2010藝術出走」的服務團隊再度造訪美索,展開為期一個半月的志工服務,為當地緬甸難民移工學校,以及偏遠克倫部落小學帶來一個心靈的學習空間,並享受藝術之美。
台南藝術大學應用音樂學系郭姝吟教授,在離開美索前一天說,若要用一句話來總結這次的旅程,就是「處處遇到美麗的靈魂!」。
2010年的一月底,台灣人正裹緊了新衣,準備在寶島家鄉舒舒服服的過個好年。另一端,南藝大教授郭姝吟帶著「藝術下鄉」社團的五位成員,一行人脫掉冬衣,換上簡單的短袖T恤,背起新置的甲良書包,肩上還扛著自己的隨身樂器與畫筆,浩浩蕩蕩的來到泰緬邊境-美索(Mae Sot)。
延遲,再出走
如果天公作美,這群自己扛著樂器的藝術家,本來應該在2009年的暑假8月來到美索。只是,彼時H1N1新流感橫行,東南亞一片風聲鶴唳,所以,出走活動不得不在安全顧慮下延緩。
配合學校的行事曆,暑假的行程順延到了隔年(2010)的寒假,又有團員因無法配合新時程的安排,不得不退出「藝術出走團隊」,由新人遞補。最後,在諸多不由自主的變化之下,成行的團員實在是有緣人:音像記錄研究所魏瑜君、專攻音樂創作的阮曼荃和賴虹婷、音樂治療張騏嬿、和音樂行政的陳姵澐。
台南藝術大學的「藝術下鄉」社團,是台灣目前唯一一個用藝術做互動與交流的社團,以「藝術」走出學識理論、「下鄉」實踐學理殿堂中人文、城鄉、教學與藝術網絡,體驗活動各種面向之箝制關係與意義,落實關注、培養與洞察自身與對象之成長及變化等相互關係。
「藝術下鄉」社團的指導老師-郭姝吟老師,在與TOPS前任領隊賴樹盛經過長期溝通後,雙方以「教育、文化刺激、人性關懷以及跨語言溝通為活動合作交流」為共識產生火花,「2010藝術出走」團隊在今年寒假再度來到美索,在TOPS現任駐泰領隊李榮源的安排下,為當地緬甸難民移工學校、偏遠村落小學帶來一場場藝術的饗宴。
前進美索 分享希望
一月底到三月初,泰國每天都是晴空萬里的好天氣,鎮日烈陽直照。在這一個半月的時間裡,這一群學生藝術家每週一到週日無休,馬不停蹄的前進兩所泰國偏遠部落小學、三間緬甸移工學校以及三間泰鄉村山下宿舍,每天與不同年紀的緬甸移工學生、泰國部落學生一起在大太陽底下活動,四十天下來,膚色黑了,精神卻也更抖擻。
第一次前進的據點,是TOPS「泰國偏遠鄉村發展計畫」中的Ewi Jo部落小學。Ewi Jo部落小學不過六十出頭學生人數,卻有從三歲到十三歲不同年齡層的學生,在哭的、話都還不會說的、調皮的、害羞的,把五個女學生整得手忙腳亂的。所幸,音樂是共同的語言,在TOPS工作人員的翻譯下,南藝大學生們帶著樂器與畫筆,很快地大孩子與小孩子你追我跑地玩在一起。
▲小朋友們跟隨著音樂擺動
「啪啪啪」、「咚咚咚」、「喵喵喵」、「呱呱呱」稚嫩的聲音分別從四個蹲下的小圈圈裡,時大時小的傳出來,那是拍手、踏腳、維妙維肖的學貓喵喵、學青蛙呱呱叫。南藝大學生們還有TOPS駐泰人員白宜君,每個人帶領著一個小圈圈圍攏群聚,小朋友們配合著薩克斯風與鼓聲的節拍,一、二、三、四,一、二、三、四的搖頭晃腦,學著圈圈中間的老師,忽大忽小的變換聲音與節奏快慢,小臉上寫滿了興奮與好奇。
▲喜歡塗鴉的小朋友,拿到畫筆露出開心的笑容。
除了讓孩子們在寬闊的空地上享受音樂,準備好豐富教案的學生藝術家們,帶著孩子們拿著嶄新的粉蠟筆作畫,和孩子們解釋如何運用想像力把「2」畫成「天鵝」,把「3」畫成「山」。但好不容易拿到畫具的孩子,一個個不受拘束的跳出這樣的「想像力」,盡情塗鴉在雪白的A4紙上,讓線條與顏色穿過了他們自己的筆觸,交織在一張張印象派的小小作品裡。
一整天的藝術交流活動結束,南藝大的師生們拿出準備好的糖果餅乾,讓孩子們好好補充流失的能量,孩子們經過老師面前拿餅乾時,每一個都乖巧有禮的道謝,謝謝台灣的大學生為他們準備的愉快一天,也謝謝這一分甜點所代表的心意;而對從都市跋涉到山區的台灣大學生而言,這一天並不是句點,而是通往下一站窗口的刪節號…
音樂擺動 激盪花火
每一天進入不同的學校與孩子互動,每一天晚上的開會討論,指導老師郭姝吟都會不斷地與學生溝通,不要執著於用原來在台灣設定好的教案與流程,按表操課的提供給邊境孩子,要用心去觀察他們、認識他們、互相學習。於是受教的藝術家聽進去老師的建議,開始作不一樣的課程安排與順序調動;明明是同一套教材,開始有多元的玩法與規劃,每一群不同的孩子總能激盪出不一樣的火花。
孩子們為世界塗上自己獨一無二的色彩!
「跟著世界去作畫」,這個教案的目的,在於讓孩子們明白世界很大,有許多不同的文化和可能,孩子們用色大膽的作畫,把他們對於環遊世界的夢想躍然紙上,「他們的心靈很健康!」其中一個志工騏嬿邊看著學童作畫,邊說。他們愉快的坐在地板上,用了各種鮮豔明亮的顏色,把中國式的建築、西式的建築、家鄉的建築、種種對世界的美妙想像,盡其在我的畫出來。地球是多彩的、愛心長在外太空、而綠意與藍天是基調,他們的世界,是和平而充滿希望與愛。
志工與孩童們在課堂上玩鏡像遊戲比反應。
「鏡像遊戲」總是最熱鬧,帶動作、比反應、捉弄人與被捉弄,打破文化和語言的隔閡一點都不難;默劇「城市之光」、動畫音樂劇「彼得與狼」,這兩部黑色幽默電影作品讓學童們看得十分開心,好笑的地方、緊張的地方、懸疑的地方、都令孩子們跟著發出驚呼與幾乎停止不了的笑聲;而總是在肢體遊戲的時候,可以發現孩子無窮的創意與活力,他們跟著音樂擺動身體,輕易的掌握了旋律與節拍,大方的將汗水灑落在土地上。
泰國偏遠部落孩子們從活動中體驗到藝術帶來的美好愉悅。
南藝大學生們還發現,即使是不同的語言與文化,然而,孩子們透過各種不同的音樂、不同的肢體遊戲、不同風格與故事性的電影,也都非常的投入與專心,隨著音樂擺動身體、透過逗趣的模仿捧腹大笑、也跟著影片畫面緊張驚呼。藝術打破人的自我侷限,自以為存在的藩籬與隔閡;當大孩子小孩子純粹與藝術互動,單純生活在一起的時候,才發現彼此的差距沒有那麼大,而彼此能互相激發與激勵的感動原來那麼多。
藝術饗宴 與靈性對話
為期45天的「2010藝術出走」計畫,台南藝術大學服務團成員帶著樂器與畫材為TOPS服務計畫內的孩童們帶來藝術交流,郭姝吟老師與學生們運用豐富的音樂美學等實際演出經驗,從回歸自然純樸之「身體」與「聲音」的啟發,開創藝術活動與兒童發展的各種可能性。
南藝大志工們為難民孩童帶來豐富的教案。
泰國偏遠部落與移工學校的孩童,在豐富的遊戲中學習音樂與肢體的互動,透過音樂帶來的不只是當下的歡笑,孩子們從活動中體驗到藝術帶來的美好愉悅,讓孩子們長期因飽受戰亂不安的心靈,在樂聲與遊戲互動中獲得慰藉補與希望,也感受了來自台灣的熱情關懷;南藝大師生更舉辦泰緬邊境幼兒教師研習活動,協助當地教育工作者建立藝術長期課程規劃與延展性,不僅有助於啟發緬甸教育工作者之教學能力,也讓台南藝術大學的同學們在志工服務過程中,因為付出而獲得了更多成長。
在異文化洗禮下,學生們發現,在台灣長大的她們,身體對於環境的彈性遠弱於邊境的孩子,泰鄉村的日夜溫差、顛簸不斷的黃土山路、沒有熱水洗澡、洗頭的日子、廁所的門不夠牢靠、因走山路而造成的中暑與水泡,都給都市女孩們上了一堂震撼教育。這一些巨大的對比,固然是物質生活的條件落差與侷限性,但也讓台灣的學生更珍惜自己所擁有的,更明白付出這個行為的意義利他遠大於利己,就像志工賴虹婷說的:「我現在每天都告訴自己,每一天都很美好,要好好珍惜,親身體驗一次真的有差,心情變得容易愉快。」
藝術出走 實現自我
郭姝吟老師:天天遇到的震撼,天天經歷的感動,在泰緬邊境這一個半月,讓我們處處遇到美麗的靈魂。「服務」這個字眼,在這趟旅程結束後,早已重新洗牌。用嶄新的思惟,理解「服務」不再是只有本身對於外界的觸媒,這社會給了太多的誤差和糖衣在成就著服務別人,已漸層的變成上對下的行為,無形中轉嫁成彰顯榮耀的假象,「服務」該是要先懂得愛自己,是要先從自身開始做起。感謝TOPS用心的規劃我們的到來,一點一滴,不徐不緩的看著我們,藉由環境的包容、學習和成長。
賴虹婷:在因緣際會之下,我有機會參與這趟旅程,在這裡,我遇見了好多好多美麗的靈魂,許多人離開自己熟悉的環境,帶著一顆單純且熱情的心來到這裡,不為別的,只為服務他人。回來之後我常常在想,到底是我幫助了他們?還是他們在療癒我?每每回想起在這趟志工旅程所感受到的一切時,內心總會有一股無法平復的情緒湧上心頭,這些孩子幫助我重新去感受許多我們早已遺忘的美好。回到自己的崗位之後,我只想保持「莫忘初衷」的心情,並帶著這裡所感受的美好,繼續勇敢無懼的朝自己的方向前進。
阮曼荃:剛到美索時,這片邊境複雜的文化,帶給我很大的衝擊,雖然移工學校經費貧乏,經常得因錢的問題而傷透腦筋,但是老師與TOPS工作人員對孩子們教育的態度卻總是正面和充滿鼓勵的,孩子們開心的學習每一件新的事物;反觀台灣,雖然富裕,但是卻貧乏。在這趟志工旅程中我找回了最初的自己,也重新認識了我的夥伴們,這次經歷帶給我的能量,是足以支持我一輩子的,期待自己每一天都能再進步一些些,享受人生的每一個精采片刻。愛,是沒有邊界的。
張騏嬿:繼「2008藝術出走」,2010的寒假我和另外一群新的夥伴再度來到這迷人的泰緬邊境小鎮-美索。週遭的人常常問我一個問題,為什麼去過了還要去呢?這個問題實在很值得令人深思,我想,之所以會想再去的原因,是因為這個地方的人事物深深的吸引著我吧;在美索我深深刻刻地感受到,每個人用力、用心的活在當下,在移工小學和泰鄉村宿舍認識的小朋友們,帶給我的那份純真微笑還有精神上的鼓勵,都會永遠存在我心中。
陳姵澐:2010年不一樣的寒假,這是我人生的轉折點。在邊境這個地帶作志工服務,雖然溝通有語言上的困難,但小朋友發自真心的微笑與擁抱是真切的溫暖,他們的笑臉在泰國這個熾熱的地帶仍然比太陽更光明,當你在付出的時候同時他們也在對等的為你付出他們的全部,用愛與希望流通,我們彼此交換著、也分享著。
美索,美麗的人事物引領我們,TOPS的工作人員、服務的學校及所遇見的老師、學生,甚至山谷裡的風、一花一草一木,每一個時刻都是那樣善良又純淨,那些感受現在已無法用文字或任何語言完整表述,我想那是寶物,放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一輩子的時間也不會忘記。
魏瑜君:在這一趟旅程中,我手持著攝影機,渴望讓自己的經驗能夠透過影像傳達,但回到台灣後,發覺自己所能做的,只能是一種視覺分享。在美索紀錄的時間片刻,我就像來到一棵大樹下的旅人,因為帶不走樹的陰涼,只能拼命地撿拾種子,記錄在美索的每一刻美好與感動;期待那些收到種子的人,會將之種在心田,定時地澆灌,讓分享的種子發芽成長。